标签:
教育情感阳光心理娱乐 |
分类: 心灵保养 |
当你生气的时候,通常你都会做什么?
首先,当我们愤怒时,我们的体验是什么?
我们会发现,愤怒这种情绪在身体里的反应,通常是向上的,向外的。它跟恐惧的感觉相反。恐惧的感觉我们会发现它是向内的,收缩的,而愤怒一般是扩张的,向上的。
我们去体会愤怒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发现,通常情况下,愤怒这种情绪的温度是热的,颜色是红色的。
纯愤怒,是像火一样的颜色。
当然有人体会愤怒的时候,会感觉到有黑色,或者是冒烟的那种,那个不是太纯的愤怒,可能掺杂了一些其他的情绪或者是有压抑。
所以我们会发现,愤怒的时候,我们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表达是直接向外的,直接打架,骂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也有的人比较压抑,不表达,憋着一股劲儿;
有的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现在不跟你发火,但是我可能想办法报复你;
还有的人会把向外的指责能量向内,也就是说自责,指责自己。
比如说,哎呀我怎么这么笨啊,我当时为什么不这么说?还有的就是,愤怒了之后他就后悔,我怎么又生气了呢?以前不都说好了吗,我不生气,再遇见这样的事不生气,为什么又生气了呢?
还有的人会找人诉说,男的有时候可能会找朋友喝酒,女的可能会找闺蜜去诉说,寻求同情和安慰。等等。
哪一条是你常做的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是一时爽,单纯的表达愤怒是饮鸩止渴。
但是一味地忍让,只是让自己更压抑,忍得了一时,你能忍一辈子吗?而且忍让本身就是在否定愤怒的价值。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怎样才可以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生气?
心理学上,我曾自己总结过几种引发我们愤怒的情境:
当利益受损的时候;
当期望受挫的时候;
当被忽略的时候;
当嫉妒别人的时候;
当觉得自己被侵犯的时候(个人规范);
当觉得他人被侵犯的时候(社会规范);
大部分情况下,愤怒只是一种次级感受,与悲伤、羞耻等构成情绪群。
用通俗的话来讲,愤怒不是核心感受,当我们期望受挫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得到尊重却受到侮辱,我们希望自己被肯定却遭遇贬低,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原始感受是受到伤害(如果归因到他人故意,会加剧愤怒)而产生的悲伤,焦虑。
举个例子,我和我同事一起,早晨坐公共汽车上班,正好是上班高峰时间,人特别多,路上堵车很严重,开车的司机也是不停的踩刹车。突然,司机又一个急刹车,我当时一个站不稳,倒在了一个妇女身上。
她当时就特别厌烦的对我说,“你挤着我了,你都贴我身上了”。
那一瞬间,我自己都感觉脸涨得通红,赶紧道歉:“对不起啊!”
说完,赶紧躲到了一边,当时,我想如果有个地缝我一定会钻进去。
这时,我身边的同事说:“你躲什么呀,你又不是故意的,这女的这样说,你不生气吗?”
“这都是小事,何必跟她计较呢,而且这么多人看着。”我小声说道。
其实,我很生气,也很委屈,我在想:我是故意的吗?难道你没看见是因为司机师傅急刹车我没站稳吗?但是,当我的同事问我时,我不想承认,因为如果我承认了,我觉得会显得我特别的不大度,会担心他会怎样看我?会不会看不起我?
感受和承认这种悲伤并不容易,也不安全,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自己的脆弱,还会引发一些对自身的焦虑,“我好没用,对方这样就伤害了我”;甚至还会自责,“我怎么可以因为这个就生气呢”。
这样的知觉本身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果我们分享这种脆弱,委屈,别人会不会认可我们?会不会同情我们?会不会离我们而去?
但是,如果当我听到这个女的在对我表达她的不满时,我当时直接回怼一句:“你怕挤,你就别坐公交啊。”
这时,愤怒作为一种防御姿态,由自己指向别人,保护了我们的脆弱和委屈,也阻止别人进入我们的内心,最后连自己都忘记了生气的缘由。
后来,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觉得生气和委屈呢?
我回放当时情景的过程:
上班时间公共汽车上面非常拥挤,这个我能不能改变啊?我改变不了对吧?这个既不是我的事,也不是她的事,它就是这么一个形式的事,所以这个我改变不了。
司机踩油门和踩刹车都踩得很急,这个我能不能改变呢?也改变不了是吧?这是别人的事。因为司机踩刹车踩得太急,我被晃到了,站不稳就靠在一个女人身上了,这个也确实是措手不及,怎么改啊,我现在想一想,也没什么好改的。如果来得及的话,也许下一次我选择靠在一个小伙子身上。开个玩笑。
那个女人对我说:“你挤着我了,都贴我身上了”。嘴长在她身上,她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她是什么样的修养,是什么样的人,我也管不着,是吧?所以这地方我也改变不了,也就不需要跟她较劲了。
再往下,一瞬间我就生气了。原来,我感到不被理解,不被体谅,所以我很生气。
我自己长久以来的模式就是:我觉得别人应该能理解我,应该可以体谅我,当别人未能表达这种理解的时候,我的期望会受挫。我就会觉得是不是我太好说话了,谁都可以欺负我。要不就是,觉得对方铁石心肠,一点都不能体谅别人。
这里面就隐藏着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觉得别人应该理解自己,体谅自己。如果不理解,不是自己不好就是对方不好。
知觉到这一层面非常关键,不要单纯的表达愤怒,更要坚定地表达愤怒背后隐藏着的委屈,焦虑本身,因为表达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让别人了解自己底线的过程。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一个合理信念的树立“别人理不理解我,要看人家想不想理解我,但是让别人理解我,这是我的需要和责任”和一个合理期望的养成“即使我表达了自己,别人也不一定会理解自己”,以及时时刻刻接纳自己的准备。
切记: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要指向自己(我怎样怎样),而不要指向别人(你怎样怎样),不要对别人做价值判断。
首先,当我们愤怒时,我们的体验是什么?
我们会发现,愤怒这种情绪在身体里的反应,通常是向上的,向外的。它跟恐惧的感觉相反。恐惧的感觉我们会发现它是向内的,收缩的,而愤怒一般是扩张的,向上的。
我们去体会愤怒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发现,通常情况下,愤怒这种情绪的温度是热的,颜色是红色的。
纯愤怒,是像火一样的颜色。
当然有人体会愤怒的时候,会感觉到有黑色,或者是冒烟的那种,那个不是太纯的愤怒,可能掺杂了一些其他的情绪或者是有压抑。
所以我们会发现,愤怒的时候,我们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表达是直接向外的,直接打架,骂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也有的人比较压抑,不表达,憋着一股劲儿;
有的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现在不跟你发火,但是我可能想办法报复你;
还有的人会把向外的指责能量向内,也就是说自责,指责自己。
比如说,哎呀我怎么这么笨啊,我当时为什么不这么说?还有的就是,愤怒了之后他就后悔,我怎么又生气了呢?以前不都说好了吗,我不生气,再遇见这样的事不生气,为什么又生气了呢?
还有的人会找人诉说,男的有时候可能会找朋友喝酒,女的可能会找闺蜜去诉说,寻求同情和安慰。等等。
哪一条是你常做的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是一时爽,单纯的表达愤怒是饮鸩止渴。
但是一味地忍让,只是让自己更压抑,忍得了一时,你能忍一辈子吗?而且忍让本身就是在否定愤怒的价值。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怎样才可以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生气?
心理学上,我曾自己总结过几种引发我们愤怒的情境:
当利益受损的时候;
当期望受挫的时候;
当被忽略的时候;
当嫉妒别人的时候;
当觉得自己被侵犯的时候(个人规范);
当觉得他人被侵犯的时候(社会规范);
大部分情况下,愤怒只是一种次级感受,与悲伤、羞耻等构成情绪群。
用通俗的话来讲,愤怒不是核心感受,当我们期望受挫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得到尊重却受到侮辱,我们希望自己被肯定却遭遇贬低,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原始感受是受到伤害(如果归因到他人故意,会加剧愤怒)而产生的悲伤,焦虑。
举个例子,我和我同事一起,早晨坐公共汽车上班,正好是上班高峰时间,人特别多,路上堵车很严重,开车的司机也是不停的踩刹车。突然,司机又一个急刹车,我当时一个站不稳,倒在了一个妇女身上。
她当时就特别厌烦的对我说,“你挤着我了,你都贴我身上了”。
那一瞬间,我自己都感觉脸涨得通红,赶紧道歉:“对不起啊!”
说完,赶紧躲到了一边,当时,我想如果有个地缝我一定会钻进去。
这时,我身边的同事说:“你躲什么呀,你又不是故意的,这女的这样说,你不生气吗?”
“这都是小事,何必跟她计较呢,而且这么多人看着。”我小声说道。
其实,我很生气,也很委屈,我在想:我是故意的吗?难道你没看见是因为司机师傅急刹车我没站稳吗?但是,当我的同事问我时,我不想承认,因为如果我承认了,我觉得会显得我特别的不大度,会担心他会怎样看我?会不会看不起我?
感受和承认这种悲伤并不容易,也不安全,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自己的脆弱,还会引发一些对自身的焦虑,“我好没用,对方这样就伤害了我”;甚至还会自责,“我怎么可以因为这个就生气呢”。
这样的知觉本身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果我们分享这种脆弱,委屈,别人会不会认可我们?会不会同情我们?会不会离我们而去?
但是,如果当我听到这个女的在对我表达她的不满时,我当时直接回怼一句:“你怕挤,你就别坐公交啊。”
这时,愤怒作为一种防御姿态,由自己指向别人,保护了我们的脆弱和委屈,也阻止别人进入我们的内心,最后连自己都忘记了生气的缘由。
后来,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觉得生气和委屈呢?
我回放当时情景的过程:
上班时间公共汽车上面非常拥挤,这个我能不能改变啊?我改变不了对吧?这个既不是我的事,也不是她的事,它就是这么一个形式的事,所以这个我改变不了。
司机踩油门和踩刹车都踩得很急,这个我能不能改变呢?也改变不了是吧?这是别人的事。因为司机踩刹车踩得太急,我被晃到了,站不稳就靠在一个女人身上了,这个也确实是措手不及,怎么改啊,我现在想一想,也没什么好改的。如果来得及的话,也许下一次我选择靠在一个小伙子身上。开个玩笑。
那个女人对我说:“你挤着我了,都贴我身上了”。嘴长在她身上,她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她是什么样的修养,是什么样的人,我也管不着,是吧?所以这地方我也改变不了,也就不需要跟她较劲了。
再往下,一瞬间我就生气了。原来,我感到不被理解,不被体谅,所以我很生气。
我自己长久以来的模式就是:我觉得别人应该能理解我,应该可以体谅我,当别人未能表达这种理解的时候,我的期望会受挫。我就会觉得是不是我太好说话了,谁都可以欺负我。要不就是,觉得对方铁石心肠,一点都不能体谅别人。
这里面就隐藏着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觉得别人应该理解自己,体谅自己。如果不理解,不是自己不好就是对方不好。
知觉到这一层面非常关键,不要单纯的表达愤怒,更要坚定地表达愤怒背后隐藏着的委屈,焦虑本身,因为表达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让别人了解自己底线的过程。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一个合理信念的树立“别人理不理解我,要看人家想不想理解我,但是让别人理解我,这是我的需要和责任”和一个合理期望的养成“即使我表达了自己,别人也不一定会理解自己”,以及时时刻刻接纳自己的准备。
切记: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要指向自己(我怎样怎样),而不要指向别人(你怎样怎样),不要对别人做价值判断。
前一篇:不要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壁垒
后一篇:被父亲宠爱的女儿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