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

标签:
育儿情感教育 |
当我们感受到被攻击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愤怒的情绪驱动我们去反击,去保护自己的领地;
当我们感受到危险来临,我们会驱动自己的躯体做出一些保护自己的行为,逃跑或者是原地装死;
当我们感受到重大丧失时,我们会委屈和难过,这样的情绪会使我们哭泣,想把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但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传递给我们亲密关系中的对方知道。
你看,每一样情绪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待情绪我们却常常偏爱。
比如我们祝福别人时常常说,祝你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但很少听到有人祝福别人每天泪流满面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好的情绪代表我们的生活在正常的轨道上面,开心快乐,不仅是正常更是幸福的标志。
而生气,哀愁,恐惧,愤怒等都是代表了我们正在经受一些不好的,生活正在脱离正常轨道的情绪。
尤其是在他人哭的时候,更是难以忍受。
哭,实际上是一种信号。比如:婴儿时期的孩子哭了,可能是饿了,可能是尿了,可能是身体不舒服,它在向大人传递“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

而大人通过孩子的哭,可以了解到自己应该为孩子做一些什么。
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表面上虽然都是哭,但是孩子哭背后的原因又各不相同,伤心的哭,无助的哭,痛苦的哭,委屈的哭,不依不挠的哭,等等,而父母对孩子哭的心理反应也多有不同,但通常都不会感受太好。
朋友家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朋友以前并没有觉得哭是一件大事,因为自己从小也爱哭,而且觉得孩子哭了,哄哄就好了,小孩子嘛,都很好哄的。但是在孩子渐渐长大后,她发现孩子有一种哭是让她无法忍受的,那就是孩子憋着的忍住不哭时的轻轻啜泣。
有时候是姐弟两个有争执了,有时候是犯错了,有时候是和爸妈顶嘴,爸妈凶了几句。小儿子还好,有什么委屈当面就说出来,或者是直接就哭了,但是大女儿不一样。
大女儿常常在说不过的时候,或者是说了她几句,她不高兴了就躲进房间里,因为女儿的情绪不好,这个时候妈妈会很在意女儿的一切动静。
“她在房间里干什么呢?”
“她是不是在哭泣呢?”
“我好像听到了她的哭声了。”
“她肯定是哭了!”
这时候猜测女儿到底哭没哭的时候的状态,就是她最要紧的事,不管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想去看,但又怕去看,这种感觉就如同猫抓心一般,控制不住。
当孩子哭了的时候,父母在想什么?
1.
孩子的哭引发了父母内心的痛苦。
哭是一种无助的情绪,父母都想在孩子那里做一个完美的人,或者是“无所不能”(精神上)的人。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想以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解决这种问题,这个时候的父母是很理性的,但是处在情绪中的孩子可能已经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了,只想从父母那里发泄一下情绪而已。
当双方的交流层面不在一个维度上时,矛盾也就产生了。
2.
觉得哭是软弱的表现。
中国有句老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意思是男生就不应该哭。所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男生更加隐忍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因为一个刻板印象:哭是软弱的表现。
3.
担心孩子形成“一哭就能...”的心理。
小孩子常常用哭来表达不满,想要买某个玩具,家长不给买,哭。想要买冰淇淋吃,家长不给买,哭。想出去玩,家长不让,哭。
其实孩子之所以总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发展好自己的语言与表达系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你看哪个成年人想要某一个东西时会用哭来表达的,因为成年人是可以表达的,可以为自己的想法说出一个一二三。
面对孩子的请求,买或者不买,如果不买肯定就要面临孩子哭泣的选择,但是这个时候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安慰和理解孩子的情绪,陪着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情绪本来就是会“传染”的,更不用说在亲子之间。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本身天生就有高度的感应,孩子哭了,父母也会觉得疼在心里。
这时,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显现出来了。
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的,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孩子不哭。
不让孩子哭有两种方式:
朋友在考研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考研压力而哭泣,打电话给妈妈时,妈妈总是给他出各种各样的主意,只是为了想让她不哭,但是她想要的就是让妈妈静静的听着,然后说一句,我在,就够了。
是的,当你面前的人哭泣就让他哭泣吧,他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和陪伴,不用多说什么,要深深的相信,每个个体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自主性的需要就是扎根在亿万年进化的基因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