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看不懂的人都是幸福的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阳光心理 |
最近有一部电影上映了,名字叫《狗十三》
一名未成年少女李玩
一部青春片
没有怀孕,没有堕胎,没有出走,没有死亡
但是我们却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
主角是13岁的少女李玩,家庭的构成特别典型:
父亲严肃易怒
爷爷重男轻女
奶奶溺爱孙女
继母两幅面孔
堂姐李堂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
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再婚生子,她由爷爷奶奶拉扯大,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温不火。
偶然来到身边的一只叫爱因斯坦的宠物狗,成了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温柔。因此,这只狗的走丢,也让她的世界支离破碎。
要找爱因斯坦的李玩,将家里闹得天翻地覆,爷爷崴到脚,奶奶差点失踪。
父亲怒上心头,将她一顿暴打,直至挂彩,末了扔下一句:“你怎么就不懂事呢?”
懂事?怎样才算懂事?
李玩渐渐领悟了大人的标准,学会了向成人世界妥协。
比如,在父亲的饭局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大口吞下自己从小不爱喝的牛奶,甚至在先后失去两只爱因斯坦之后,强迫自己吃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然后得体地笑着
“谢谢叔叔”……
看到孩子如此“懂事”,父母喜开颜笑,脸上散发光彩:
“孩子终于长大了!”
中国式的父母,对于孩子似乎总存在两种极端。
小的时候宠溺得无法无天时,可以用一句“他还不懂事”轻描淡写地带过;
而需要孩子懂事时,转眼又是另一种面孔。让她学会言听计从,笑着做不喜欢的事,然后说谢谢,这何尝不是一种伪善?
这到底是“对孩子好”,还是满足了一种对于“附属物”的控制欲?
更讽刺的是,当“懂事”的孩子个性和棱角被磨平,渐渐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时,又会被批评“不够独立,没有想法”。
这个被当成橡皮泥,由父母强行往早已塑造好的模具中嵌套的过程,叫做成长。
孩子不是没有反抗和挣扎过,只不过这些竭尽全力又细小卑微的努力,最终往往淹没在带刺的爱中。
有经验的孩子,已经不再相信眼泪。
《狗十三》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个性在一次次家人的“围攻”下被磨平,甚至最后能若无其事的吃下去的狗肉,那是一种妥协,一种对生活控诉的无奈。
想要顺顺利利的长大,每个人都在付出着代价,这代价是妥协,是投降。
是对我们看不起的规则“认了”。
是对我们耿耿于怀的心事说“算了”。
是告诉别人难于痊愈的伤疤已经“好了”。
这就是大人心目中的“长大了”。
小时候,家里养了两只特别可爱的小狗,小狗很懂事,每次奶奶出去放羊时,它总会跟着,这样奶奶放羊的时候可以好好的休息,如果小羊羔乱跑,两只小狗就会跑过去把小羊羔们驱赶到一块去。
但是在有一次放羊的时候,一只小狗被路上来往的车压死了,我很伤心。但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家人竟然把它做成了狗肉放到我面前。
我至今仍记得它出生的那个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那个毛茸茸的小家伙,看到还未睁开眼睛的它,那时的欣喜。
为了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我四处询问时的焦急。
每次放学回家时,它一见到我就屁颠屁颠跑过来,想要跳进我怀里时的激动。
直至它变成一碗狗肉被放在我面前。
我看着它出生,看着它死亡。
它陪我不过一年半载,我却陪它走完一生。
在那之后我不再养狗了,就算我特别喜欢我也会克制,我怕我不能保护它。
我怕我终是无法阻止它变成一碗狗肉的命运。
什么是长大呢?
或许是从某一刻起,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呐。
或许是从某一刻起,我们默认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啊。
或许是从那一刻起,我们长大了,懂事了。
我们学会了咬碎了牙要往肚子里吞,因为我们绝望了。
而这个电影中最可怕的最让人绝望的,不是我们被迫成长了,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
然后又把这一切加注在下一辈身上,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却无法改变,只能一代又一代的轮回、重演、叹息!
昭昭的现在和李玩的从前,就是每个人,每代人正经历的长大。
借用曹保平导演的话:
别忘记你曾经是怎样的小孩,也别忘记你想要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个电影的共鸣来源不是不幸,而是家庭生活中(尤其是中国家庭),只讲长幼尊卑,不谈对错道理。
面对孩子,家长有千万种理由,唯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提线木偶,一个满足父母愿望的木偶。
为什么我们会走上李玩的成长之路?
1、来自家庭对孩子的过度宠爱。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面对孩子用金钱代替无法给予的陪伴和温暖。正是这种冷漠的宠爱,才会导致多少个李玩的任性。
2、把孩子当做附属一般,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玩具丢了就重新买一个啊,有了新的玩具就肯定会忘记旧的玩具,孩子骗一骗就好了。
但孩子傻吗?孩子也有眼睛,有耳朵,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喜欢橘子不喜欢香蕉,可是你偏偏要给我香蕉,你觉得香蕉很好,但是我就是喜欢橘子啊。
3、偏爱与冷漠。
在李玩家又出现了一个弟弟的时候,李玩不在是家庭的中心,往日的宠爱与现在的冷漠形成强烈的反差。
4、对待孩子是驯化,而不是教化。
家长说什么你遵从就是了,如果反抗就是一顿打,像对待需要驯化的动物那样。大概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这样来的吧,与其说是孝,更不如说是一种驯服。
其实李玩想找回的并不是一只小狗那么简单,而是丢失的来自父母的陪伴和被尊重,来自家里人的理解。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
在成长的途中我们与父母之间似乎总会有鸿沟,不是不爱,而是我们都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