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畸形的爱】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

(2018-12-08 09:18:32)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阳光心理

【畸形的爱】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

每一次读李子勋老师的话总是会有所感悟,今天看到一篇令人感触深刻的案例,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这个故事里以一个长不大的男孩为开头,走进一个畸形的家庭。


一位母亲带来一个已经28岁的孩子

他进门时躲藏在母亲后面

不拿眼睛看咨询师。

说话时也不看咨询师。

想说话的时候会问妈妈:“我可以这样说吗?还是你帮我说吧?”


母亲说:他都这么大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什么人也不能接触,请你帮助我让他长大,


李子勋老师说:我知道你带孩子看过不少医生,他们怎么看?

母亲说:精神医生诊断他为退缩性分裂样精神障碍,一直在服药。

李子勋老师说:诊断他有问题和未曾诊断时你和他的关系有何改变?”

母亲说:我不再骂他了, 原来我逼迫他去做一些符合他年纪的事情,做不到我就惩罚他,后来我就不这样做了。
李子勋老师说:孩子的其他亲人,父亲、姥爷姥姥、爷爷奶奶怎么看

母亲说:他父亲开始不认为是问题,他爷爷奶奶也说他家的男孩子醒事晚,他爹30岁都不太懂事。

说到这里,这位女士突然哭起来说道,你说我有多累,他爹什么事也不操心,也不关心孩子, 我命好苦..... 

 

以后的咨询联系了他的一家人都来。观察孩子的家庭关系, 发现他的父母之间根本没有像样的交流,母亲说话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

当事人与父亲如同生人,父亲也很少回这个家。我还发现当事人与母亲的交流也很少,不到万不得已不开口,开口也是此略带含混的语音。

但行为上倒是很默契。

母亲跟他很亲近,他想要什么母亲都猜得到。

是否要把话说清楚似乎井不那么重要。

这个家庭的父亲的个性分化比较低,内向、不善言辞,夫妻之间情感谈漠,家庭中没有成形的交流,母亲对父亲有很大的否定情绪,而这些情绪最后都落在孩子的身上,而咨询师的努力就是试图改变母亲对孩子的替代与母子间的情感纠结,以促进当事人的心理行为发展。   

在治疗中,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母子纠结是家庭继续存在的情感核心,在没有新的情感诞生前,你只能保持对它的尊教。

李子勋老师对母来说:20年来,一直无怨无梅地照顾这个患病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母来。”     

对孩子说,"20 年来,放弃你的自由,心甘情怨地陪伴你的母亲,你也是个很乖的孩子。”      

对父亲说:“20年来,一直把孩子的爱深藏内心, 因为你知道你太太更需要他,我对你报以尊敬。

很快,他们的脸色好转起来,因为我故意在积极角度合理化他们各自的行为。

当感觉到他们的家庭安全时,李子勋建议母亲退化到儿子的年代,儿子进化到母亲的年代,父亲来扮演仲裁者,对游戏叫暂停。当家庭真正来扮演新角色,儿子的脸变得明朗语言也清晰了。


当一个家庭父亲的功能很弱的时候,为了家庭的稳定,母子纠结很容易形成,心理医生建议母亲可以多依赖社会的缓冲机制,逐渐让孩子的情感需要从母亲转向社会,如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同学、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热爱生命和自然等。

很多个性发展不良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会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心理领路人,心身发展得到补偿。

这个孩子的发展,在正常的时间被母亲过度的关照和过严的教育破坏了,不管孩子怎么努力,母亲对孩子的理想化都得不到实现。

孩子在努力---受挫---批评---努力的循环中感受到强大的无力感,最终放弃心理努力承认自已就是一个无能的人。

在孩子教育中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

双重束缚用精神分析语言叙述很像是种投射性认间,父母把自己内心的一种焦忠、 担忧、害怕通过对孩子相关行为的教育传递给了孩子。

孩子有一天也跟父母一样深受同类情绪的影响,甚至就把担心的事变成事实。

越担心孩子某方面不好,越容易关注他那不那么理想的方面,在孩子心中会更加对某方面不自信,结果越来越差,直至母亲的担心成为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