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诊断:两种针锋相对的学派观点

(2018-11-02 23:05:24)
标签:

心理学诊断

精神分析

阳光心理

时评

时尚

分类: 抑郁焦虑
心理学诊断:两种针锋相对的学派观点


心理学诊断,在专业角度有个叫做多轴诊断的标准,国内叫CCMD-III。国际上叫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DSM-,主要针对的是精神科医生,跟药物治疗紧密挂钩。这个标准对精神科医生有意义,对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而言,意义不大。

1

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学派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无诊断。也就是说,一个来访者来了,心理医生心中是基本无任何诊断的。

这是从人际互动来说的,反对咨询师或治疗者先行诊断。
 
第二种观点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有诊断。

在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过程里,当一位来访者需要得知自己的病情,并想得到相应诊断时,可以明确给予诊断并阐明机制,遵循知情同意权。
  
在心理治疗领域内,前者国内拥护这种观点的“粉丝”,远远超出后者。
 
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学术地位,而且所得出的结论也都是从实践经验中学习体会出来的东西。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究竟哪种观点更为先进,临床工作中我们该信哪一个呢?
 
我们要研究这二者的区别差异,就不得不谈到他们所依据的具体理论:症状学诊断与心理动力学诊断。
 
2

症状学,是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作用。
 
心理动力学,狭义理解为精神分析。广义上的理解包括人本主义、分析心理、精神分析、部分认知心理等心理治疗。
 
这两种方式,前者属于医学模式背景下工作,后者属于心理-社会-关系模式背景下工作。
 
症状学对人的心理分类,是从时间、社会功能受损和内痛苦程度来划分。

从心理治疗过程来看,我说的症状学并不科学,不专业,是属于医疗框架下的标准产物。

因为当你真正面对一个人时,我们说的大概症状,一般人一周或两周就基本都明白了,但这能代表你会治疗心理问题么?

是不是说,人人明白这些,就都能做心理治疗呢?
 
答案是显然不行。
 
因为开出诊断本身,只是心理咨询或治疗万里长征第一步。而且这个第一步如果你命名为英雄之路或者逃命之路或者再说是长征之路,并无任何特别意义。

而这所有的一切的未来,也还都是未知。
 
另一方面,一段心理治疗开始时因为有来访者的加入,而且,也必须有来访者的投入,所以治疗双方当中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变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里,下定义的本身更多是定论,距离真正的心理治疗还很遥远,开始时就定论显然会局限住事物本身的进展。
 
那么,真正的心理治疗中,会发生什么?在这其中什么东西决定着心理治疗的效果以及结局呢?
 
3

我们看一下经典精神分析的动力学诊断。
 
精神分析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
 
神经症就是正常人,当然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就是普通人会遇到的心理问题,这说明的是正常人也会有心理问题。

而且从弗洛伊德时代,心理学第一次运用到临床治疗中,佛洛依德就看到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症不是我们通俗说的神经病,后一个是社会通俗说法,不具备专业性和科学性。

大多出现在人际谩骂当中,比如甲对乙大声说“神经病”,和心理医生偶尔串口一句“神经症”,和我们理解的完全不是一会事。
 
前者小孩子都知道,是贬低骂人的话,后者嘴里出来的其实是说正常人遇到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诊断:两种针锋相对的学派观点

另外,从神经症本身名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里,弗洛伊德急需确立心理学地位,而采用的生物学原理定义心理,与当时科学科技发展以及人们认识事物角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人格障碍就是3岁左右发生创伤的个体。

学科定义解释是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是一种人格异常,病理人格、心理变态,极端偏离正常人的人格范畴的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就是我们俗称的精神病,是指丧失部分现实检验能力的人群。
 
这样的分类就相对简单多了,也便于实践。

这样的好处,也是为了除去我们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对象,比如某些精神分裂疾患,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这是因为症状学本身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分类学科,与真正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还相距甚远。
 
在真正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探索性辩证的过程。

你面对的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从内部看,他或她是跟你不同的一个个体,拥有不同的内心世界。

所以,症状的本身只是他的某一侧面,并不能代表某一个人像说的感冒人,发烧人。

而且,心理治疗是真正接触、逐步了解、洞察真相。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来访者的利益,也因为人本身就是个悖论。而心理治疗恰好是在人性层面工作的。

4

从前面我们谈到的两种学术观点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是极力在治疗初期避免下诊断,认为心理诊断会阻碍来访者的进一步痊愈,从而陷入为诊断而诊断。

这是从人性角度谈到的。在心理领域中,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个体的时候,他来求助,尤其要避免初期的诊断。
 
因为诊断的出现,对咨询关系中,尤其是心理医生一方,后来往往为了确保自己当初诊断的正确性,反倒可能忽视随机出现的其他情况。

心理医生也是人,也有内在的自我确认感,而这种诊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心理治疗探索推进的展开。

所以,这种观点是站的住脚,也是经得起临床推敲的。

而对于来访者而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心理可能性的发生,为今后的心理治疗改变,铺平了道路。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这样认为,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在临床上不能使用?
 
答案是NO。因为心理学工作者就是要破除内心这种非此即彼,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思维方式。
 
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是带有很大局限性,甚至是带有病理性的。
 
心理学这东西首先收拾的是自己,这个是和其他学科有点不同的地方。

也是因为人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理活动,即便是睡眠状态内,梦也算潜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
 
实际上,第二种观点的看法是,当一段治疗关系建立后,尤其当咨访双方经过一段关系磨合,治疗者已经能够确认后。

在来访者要求确认的情况下,治疗者可以直接告诉来访对象,对于该患者目前心理疾病的个人理解,协助来访者正式进入咨询关系。
 
这两种观点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双方都不提倡在还没有详细了解病症的情况下,直接给予武断解释,仅仅根据症状就确定病症。

做真正的心理治疗当然不能这样干,这样干也会掩盖住你和求助者之间真实互动的内心动力。
 
这两种观点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种观点提倡的是始终观察,不下诊断。

而第二种观点是详细了解后,适当的时机给予诊断,更倡导由来访者自我确认病症,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双方共同协助治疗。
 
这些都是放在具体治疗情境下的专业判断。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关于心理学诊断的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二者都反对在心理治疗开始阶段,给求治者按上一个症状诊断的名词。但在具体做法上,又反映出各自文化背景与特色。



心理学诊断:两种针锋相对的学派观点
呵护心灵  播洒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