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不流氓:啤酒西瓜香肠,只为足球狂

标签:
世界杯心理阳光球迷娱乐杂谈 |
分类: 社会心理 |
不管你喜不喜欢足球这项运动,但是它无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火爆的单项体育赛事。
它的魅力也许在于:人数众多,场地阔大,时间持久,对抗激烈……
试想,哪一项运动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所以,人们喜欢它、痴迷它绝对是有道理的。
阳光心理认为,从心理学方面来讲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反应。
2018俄罗斯世界杯,目前已经到了白热化的淘汰赛阶段,每天的话题与热点层出不穷,真真印证了那句话“足球是圆的,球场上什么都有可能”。
但是你知道吗?在绿茵场内场外呈现的都是各种心理状态。
人类攻击本能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在潜意识中都有攻击的本能,这种本能只可能被疏导,却不可能完全被压抑。足球正是一种充满攻击性和竞争性的运动,它可以帮助人们将心中压抑的攻击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象征性地发泄出来,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它使人产生共鸣,以达到释放本能攻击欲望的目的。这种攻击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被接纳的,而足球,给我们有机会接触更原始、更本能的自己。
挑战社会规则
看球的另一个快感在于,如果一件事可以让全民狂欢,那这种全民狂欢可以蔑视已有的社会规则。这种秩序被突破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压力宣泄
也许在朋友圈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张图:
在一些发达城市,这的确是人们的生活常态,工作压力大、处处面临竞争,经常性会感到从心底深处泛上来的疲劳。
人们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地方,在深夜的呐喊和好友肆无忌惮的狂欢,成了大家倾泻感情的一个绝佳突破口。
世界杯不仅对于球迷来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自我释放的好选择。
大家一边看球,一边让思维得到休息与放松。同时也让头脑对城市的过快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复杂人际关系的进行反弹,忘记白天的种种不愉快,获得短暂的真实自我。
而且研究表明热爱运动的人会比普通人患上焦虑抑郁的概率更小一些。由此可见,通过和运动有关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的确是缓解抑郁、焦虑的处方之一。
心理投射与成就感
就好比人们常说“公平的游戏抚慰不公平的人生”。
看球在第一步释放自我,满足了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后,就要追求更深一层的内容。希望获得成就感,即使只是找了一个替身。
因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英雄情结,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诸多羁绊无法实现梦想,就会希望找到一个人,让他代替自己获胜,以填充我们内心的某处空缺。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投射。我们崇拜球星,我们喜欢内尔马、梅西等人,因为他们可以让我们体会那种驰骋人生的快感,爽快、痛快今天我们不醉不归!
归属感
心有所属,天涯亦是家,心无所属,只身常似飘蓬。归属感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
人们期望从群体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喜欢一个球队或者球星,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把自己归属到了他所在的群体。再碰上一群有着同样爱好的球迷,这种归属感会瞬间得到增强。
所以人们不仅仅只是看球,还会关注球队的成员,并成为他们其中一人或者这只球队的的FANS,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为他们的离场而失落,仿佛就像自己身在赛场,那最后射门的人就是自己一样。
从众心理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由真正的球迷,同样也会存在一群“伪球迷”。
他们看球只是一种“从众心理”。
他们可能不喜欢足球,但他们却喜欢社交或者渴望社交,他们想要和身边的朋友交流、又不想自己显得过于无知,于是他们将自己变成了看球者的一员。
我们不排斥这种人,因为即使目的不同,在参与的过程中同样体验到了赛事的震撼和剑拔弩张的快感。甚至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比真正的球迷少。
不过我们要从他们身上看到人群居的特性,被边缘化是一种极其糟糕的感受,没有谁天生希望自己被边缘化,之所以有人选择沉默寡言,不过是在被多次边缘化中,被动接受了现实而已。
世界杯的到来却有可能成为他们进入群体的一个突破口。
视觉冲击力
最后大概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了吧!这和第一部分自我释放有些关联,看着一群健康年轻、身形俊美的球员在场上奔波,本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再加上球场上,球员们跑、冲、踢、抢,时刻都有反转的悬念,真真是不看到最后一秒根本无法停下来的节奏。
所以对于世界大众来说,不分大洲、不分国籍、不说性别,世界杯足以成为一场全球盛事,让世界为之欢呼喝彩!
其实,不管球场内外多么火爆热烈,球赛结束后,对更多的球迷来说,都必须回归生活。
阳光心理希望大家都能抱着享受足球的心态来看球,咱们不上天台,也不当流氓,和家人朋友打点卤菜,煮点毛豆儿,喝点儿小酒……
我们不妨就像伊朗女球迷一样突破自我,为世界杯畅快地大声呐喊吧!
关注阳光 关爱健康
前一篇:暑期公益沙龙“冰爽来袭”
后一篇:你不知道的“校园夫妻”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