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背后的“杀手”,是无法沟通

分类: 心灵保养 |
01
||
对樱来说,她父亲严重重男轻女,与父亲共处的每一刻,她都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嫌弃与鄙视,这让她痛苦不堪。她不敢告诉父亲,他的态度和行为严重伤害了她,因为她相信他听了这样的话可能会去上吊。很多年前,父亲的一个表弟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自杀身亡。脾气暴躁的父亲与其表弟非常相像,樱认定她的表达也会让父亲走上那条路。
蔷薇也不敢向老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次稍稍表达一点,比如,“这篇文章这样处理更合适”;“这件事情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没去整理那些材料,是因为那都过时了,没有任何价值了”……老板就会发火,喋喋不休指责半天。在微信中与老板说话,每次她都斟酌半天,因为不知道哪一个字,会被老板理解成另外的意思而遭到批评。
在关系中,如果一个人的表达总是被对方否定、贬低,或者曾经引起过很严重的后果,甚至预期会引起严重后果,他/她往往倾向于沉默。
每一对沉默的父子、疏远的夫妻和对抗的上司与下属,背后都有一个表达不能、痛苦压抑的灵魂。
02
||
在关系中,我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
在咨询中,有不少妻子抱怨丈夫根本没法沟通,或者父母埋怨孩子不与他们交流。“你们上一次顺畅交流是什么时候?”我问。往往都是很久、很久之前,甚至双方从来都没有过顺畅交流。
尽管我们没法确切知道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沉默,但心理学上有一项研究,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会产生消极感受。当消极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沉默可能就出现了。
在樱与父亲、蔷薇与老板的互动中,她们接收到的信息几乎全部是消极的。这些高浓度的消极信息,形成了双方互动时特殊的情感氛围:恐惧中掺杂着愤怒,愤怒中掺杂着恐惧。
长此以往,这种情感氛围就与特定对象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提到那个人,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就来了,为了避免让自己不舒服,我们就会远离那个人。
沉默的背后,往往是权力的不对等。在父母与孩子、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中,这种不对等是显而易见的。在夫妻关系中,往往也隐藏着权力的不对等。处于上位的一方,往往是压力与焦虑的主动传递者,而处于下位的一方,就是压力与焦虑的被动承接者。
总之,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你可以表达,但不能真实表达。一位朋友说:“我永远不敢给我妈说真话,只能说她愿意听的话。母女之间如此虚伪,感觉真的好悲哀。”
拒绝沟通,尽管是下位者的被动防御,却是他们的主动选择。他们用切断表达的方式,隔离来自于上位者的压力与焦虑,或者切断这段让他们不舒服的关系。
03
||
在婚姻咨询中,前来咨询的那个人往往是处于上位的焦虑传递者。对方的切断表达,让他们十分抓狂。他们会更强烈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指责对方,对方会更加疏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害怕对方切断关系的,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逼迫着对方不得不切断关系。
牡丹来找我做咨询,是因为老公杨坚决要与她离婚。她说,他们之前10年都过得很幸福,生了二宝之后,杨就变了,不再像之前那样宠她了。
我请她具体描述杨是怎样宠她的。原来是,她经常任性地做一些事,杨都选择忍让;每次吵架,都是杨低声下气地认错她才罢休。她感受到的幸福,是杨用10年的压抑来供养的。二宝出生后,她觉得杨对她体贴不如以前,于是经常大发脾气,杨就选择沉默。她问杨怎样才能不离婚,杨说除非她彻底改脾气。
牡丹长得很漂亮,家境又好,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下嫁,在婚姻中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可以想象,在这个关系中,杨是处于下位的,长期不能很好沟通。忍无可忍之下,他才如此决绝地选择离婚。
如何才能修复关系呢?需要做到共情性沟通三步法:
第一步: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是表达感受,不是发泄情绪。
第二步:共情对方的感受,并替他/她表达出来。
第三步: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第一步,牡丹就卡在那里。她不会表达感受,她表达出来的全是想法或指责。“我刚给他又生了一个孩子,他怎么能这么无情地对待我!”“他不爱我了,一定是外面有人了。”经过引导,她才能表达出,杨提出离婚,让她感到非常害怕,同时也很愤怒。
对她来说,第二步更难,她几乎看不到杨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强势和任性理所当然。
“你老用高高在上的神态与他说话,你觉得他什么感受呢?”我问她。
“他挺接受的吧!”
“你觉得,他是开心的?”我故意往反方向引导。
“肯定不开心。”
“不是开心,那是什么?”
“可能觉得挺没面子的吧。”
我进一步引导她,在下一次交流中,试着这样对杨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用高高在上的语气与你说话,你一定觉得挺没面子的吧?是不是还挺生气的……”
我还没说完,牡丹掉下眼泪来。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杨的伤害。
一到第三步,牡丹马上说:“我希望他像以前一样宠我!”我请她更具体一些。她说:二宝那么小,她希望杨在没有特殊工作的情况下,每天晚上都早点回家。
这是一种新的沟通模式,既是非攻击性的,也是非防御性的。这种沟通模式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对话空间,尊重并真实表达彼此的感受,让冻结的情感重新流动起来。
但这种沟通模式并不是总是好使。杨没有给牡丹沟通的机会,两人最终离婚了。梅和樱始终没敢尝试用新的模式与母亲或父亲沟通,内在的恐惧让她们不敢真实表达,时机尚不成熟。
蔷薇成效斐然,她向老板真诚地表达:“我在您面前一向拙于表达,口笨舌拙、身体僵硬,这严重限制我做事的灵性性和言语的柔和性,但在其他人面前我都不这样。我也承认过我很害怕您,那是出于我自己的恐惧。从您的角度看这可能就是不敬,但是我没有冒犯您的意思。”对于老板对她的不满和指责,她一条条进行了回应和表达,这些话她压抑了十余年。她只谈事实与感受,没有发泄一点情绪。最终,她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自由空间。
在关系中,良好的沟通是如此重要。关系出了问题,沟通就会出问题。沟通出了问题,关系就会出问题。健康的关系不是不出问题关系,而是出了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关系。解决之道,先从真实表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