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过一天,没醒的过一生

标签:
情感 |
分类: 心灵保养 |
最近网络盛传一篇鸡汤短文。有个人买了一箱梨,天气热怕梨坏了可惜,每天挑几个最差的吃掉,最后却吃了一箱烂梨。总结一下,作幅对联:
下联:吃了烂的烂好的。
横批:永远吃烂的。
感悟:人生亦如吃梨,因为在意每天不开心的事,一辈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阳光一点,你就灿烂一辈子!
网友“呆萌的金豆子”跟帖:这不是玩笑,很多女人都这样过日子,我也有过!生活就应该先吃好的,先穿好的,别把时尚留过时了,别把美食留过期了,别把好日子熬艰难了,别把青春放老态了!
网友“胖大姐”跟帖:女人苦了一辈子,应该好好爱自己。咱们舍不得花钱,真是有梨捡烂的吃,持家更是“剩饭专业户”,最后走时甭说别的,一套房子留给儿女就是几百万,孙子辈都有的花了。这不成,咱们也得拿自己当宝贝儿了!老了,要不来不及了!
网友“来自北方”跟帖:“烂梨教育”很有意义,提示我们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吃健康的食品,穿上档次的服装,出行困了累了拿东西重了,就不要挤公交车。平时做家务带孙子不要把自己累到上不去床,爱自己吧,别人体会不到你自己身上的痛。
网友“胡乱吹过的风”跟帖:我就是那个吃烂梨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喜欢节俭不愿意浪费,为父母、为孩子什么都舍得,只要手里有,花多少钱也不含糊,但是轮到自己,就什么也舍不得了!不光是水果先挑坏了的吃,家有剩饭就不吃新的,其它东西也是先吃、先穿、先用旧的、剩的、不好的,总怕没有物尽其用,用的不够本就扔了太可惜,致使前些年旧衣服能存几十年。
到头来不乏把“新的”放成“旧的”,“好的”留成“坏的”,浪费非但没有减少,而且以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造成了“扩大浪费”的最终后果。实在是一种愚昧。
网友“深夜弹琴”跟帖:听到这个小故事,很受启发,我需要先从不吃烂梨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简朴的生活要从简约开始,不买无用的东西,使生活尽可能的简单化。有用的东西,不管是吃穿用,衣食住行,条件允许就用好一点的,有质量保证的,有品位也足够耐用的。
不要心血来潮,总是贪便宜,动不动就买些打折的、处理的、买回家用不着的东西,到头来反而是极大的浪费,使得节约只体现在单价上,而在总量控制上一不小心就超标,使用价值上再怎么努力也用不完,倒来倒去、留来留去,永远是在收拾烂摊子。
网友“好绿一棵树”跟帖:改变生活方式,不做思想守旧的老年妇女,时尚的生活可以属于我们,这与简约、简朴、简单的极简生活方式一点不矛盾。生活本身是一名学问,我们得学习点新东西,换一换新思路,把烂梨丢进垃圾箱,义无反顾的去享受不过分却恰到好处的新生活!我们的晚年生活,会有品质,不奢华,但很快乐!
阳光心理咨询师认为,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假设先吃坏的梨,那我们就能吃到较多的要坏的梨;假设我们先吃好梨那我们能吃到较少的好梨。这么说来,这就是一道数量与质量哪个更重要的选择题咯。
纵观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在为了自己未来高质量的生活不断努力奋斗,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吸收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到头来我们还是不能让自己得到提升,还累得像一条狗,更有甚者猝死在工作的岗位上。这不正是现在所流行的“低品质勤奋者”吗?
同样的,我们吃梨,不就是为了能够获取梨中的丰富的营养价值吗?很显然,坏梨已经有很多的营养物质变质了,并不能达到我们获取梨中丰富的营养价值的目的,很有可能会摄取一些有毒物质。
数量大并不等于质量高。当你的努力并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结果的时候,不要总是怨天由人,天会感到无辜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是因为你选择了低质量的盲目努力,而不是高品质的深度思考。
历史环境往往决定一代人的价值观,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物质相对匮乏,食物的质量也没有现在那么高,在他们眼里,能吃到梨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只会选择能吃到更多的梨,而不会思考的吃到的梨是好的还是坏的。
与过去不同,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面对好梨和坏梨,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现在很多人已经丢掉了面前的坏梨选择了好梨,甚至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经不需要吃“低贱”的坏梨了。
那么现在,好梨和坏梨你会选择先吃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