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坐在我的身边

标签:
文化娱乐 |
分类: 社会心理 |
电影《芳华》终于不负众望,在收获了豆瓣9.1高分和14亿高票房的同时,在第68届柏林电影节上,导演冯小刚荣获评委会特别奖。
在荣誉背后,感动我的却是电影对青春和人性的残酷解剖与拷问。
而芳华,默默坐在我的身边。
多少人的“芳华”,就有多少人的心酸。
何小萍只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无数影迷在这个镜头前热泪盈眶……
何小萍趴在宿舍的床上,就着手电,悄悄地给父亲写信——
“爸爸,从前我都是受了欺负,心里委屈了想您,才给您写信。
可今天不是,今天,我是看到了希望。
我们团好几个战友的爸爸都解放了,我想,我的爸爸应该也快等到这一天了吧。
您离开我的时候,我才六岁。
自从妈妈改嫁以后,她就只抱着我睡过一次觉,那还是我成心把自己冻病,发了三天高烧换来的。
我坐在一家人里,却觉得没有一个是亲人。
我当兵的第一天,就拍了军装照寄给您,就是怕倘若有一天,您真的回来了,认不出我长什么样子。
爸爸,我改姓了别人的姓,您能原谅我吗?“
何小萍从小是苦着长大的,本来以为进了文工团就是苦尽甘来。
却没成想,只是从一个冰窖又进入了另一个冰窖。
她舞蹈功底那么好,却没人愿意和她跳舞。
她只想默默过好每一天,却经常被欺负,被误会,被嘲笑,被践踏,没有一个人可怜她。
刘峰被流放的那天清晨下着倾盆大雨,只有何小萍独自站在雨中,认真向他敬了一个礼,眼含热泪目送林峰远去。
爸爸走了,她的所有思念随着走了。
刘峰走了,把她最后的希望和爱也带走了。
她放弃了一切抵抗,她的当兵梦被摔的粉碎,她的坚持和向往已不堪一击,从此的何小萍悲哀莫过于心死,她恨不得尽快逃离这个地方。
战争打响了,她没有任何留恋地离开了文工团。
她做了一名前线军医,没空睡觉没空吃饭,头晕目眩吐了再站起来,尽全力医治着每一个送到她手里的伤员。
敌人把伤员帐篷炸掉的那瞬间,她毫不犹豫地扑在了一个只有十六岁的伤员身上。
因为在前线的优异表现,她成了受人尊重的战斗英雄,参加各种表彰汇报。
可是,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一个遭受了战场炼狱般环境的人,突然暴露在聚光灯下,如浪潮袭来的善意,终于摧毁了何小萍的理智:被辜负了太久,幸福竟是那般的不真实。
战争结束了,失去了一条胳膊的刘峰,终于见到了何小萍。
但可惜,她已经疯了。
医生这样说:白菜在冬天的地里冻的久了,一进暖和的屋里,就烂了。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这句话不是在说刘峰,而是何小萍。
在何小萍的身上,好像承载了全世界的不堪和恶意。
她是人性黑暗面的牺牲品,多少幸运的、开心的、安稳的生活从来都与她无关,她的青春里没有一天好日子,也没有人在意关心她的死活。
她像是阴暗墙角的一颗脆弱又坚强的野草,几场暴风雪过去,她被压弯了腰,但依旧仰着傲娇的头颅。
终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老了,所有的梦都醒了。
才恍然大悟曾经太挥霍,也太轻薄了的时候,所有的芳华已经被不自知的年少恶意与懵懂无知,一刀一刀剜出了岁月最疼痛又平静的痂。
可是,无论痛苦有多深,希望仍是我们头顶的一盏灯,指引我们发现真正的自我。
就像何小萍穿着病号服在草地上的那一段独舞。
她曾经暗自发誓再也不跳舞了,在她疯了之后,就算忘了所有,却还记得内心深处的那支舞。
那是她放下一切后的,最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