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错的母子关系“阉割”了儿子

央视孝道广告之《别让等待成为遗憾》里所演绎,妈妈对儿子从小讲到大:“等你考上大学我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我就享福了…等你结婚生子我就享福了”。这画风,作为中国人,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翻译一下:儿子,妈为你操劳一生不能享福,知道为啥吗?因为你还没考上大学…哦,你考上了啊,可是你考上大学了妈妈还是不能享福,因为你还没工作…哦,你找到好工作了啊,那妈妈也不能享福啊,因为你还没结婚生子呢…总之,妈妈一生的不幸,就是因为你!
永远不能享福的妈妈,会给儿子带来非常矛盾的情感。儿子天然的希望妈妈幸福,愿意满足妈妈。
当妈妈遇到挫折,儿子试图像大人一样替妈妈解决问题时,精神上能够自我负责的妈妈会主动尊重界限:“妈妈是否幸福取决妈妈自己,跟爸爸感情好不好也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情,跟孩子你没关系,你只是个孩子,安心做个孩子就好了。”
这样一来,把自己夸大到成人位置的孩子可以回到孩子的正常序位,能量用来发展自己的精神内核。
而跟儿子道德绑架捆绑共生的妈妈,会倒吸儿子的能量,要求儿子替代老公的角色来满足自己。这样的儿子,经常像个“小大人”,显得比同龄人更懂事,更成熟,更知道照顾爸妈的感受。我们通常以为这是孩子教养得好,其实这种亲子关系的倒错,给孩子一生埋下不幸的种子。
儿子只是个小孩,事实上并没有能力满足妈妈,因为妈妈需要的是一个成年男人的爱。妈妈永远无法被满足,妈妈总是不幸福,所以儿子会对女性产生很深的偏见和厌恶:女人是无法精神独立、不愿自我负责的二等性别,她们要依靠我吞噬我,而且最可恶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她都无法被满足!
可想而知,这样的男人是骨子里的“厌女症”。这类厌女症隐藏得很深。他们语言上可能时常表达对女性的同情理解甚至歌颂,对妈妈各种孝顺,把潜意识中对妈妈的恨,都投射到老婆身上。
亲密关系中,有情绪实在正常,彼此倾听与沟通情绪感受,可以增进了解,加强情感链接。
然而他们厌恶女人的情绪,觉得女人的情绪是对自己的吞噬,是无法被化解的恶疾!所以离远点,情感上冷漠隔离,是对付女人最好的办法,冷漠久了,女人就会学乖,把心关上不再索求爱,同处一室孤独终老……
这类男人通常被中国社会所认可,是老实可靠,不油嘴滑舌,富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女人们,面对中国传统好男人,可得长点心呐。了解下男人的原生家庭,那是相当必要滴。当然,万法归宗,认识自己是关键,自己心理成长好了,自然不会吸引厌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