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上)

标签:
情感育儿 |
分类: 社会心理 |
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b91458c643efc4ce.jpg
情绪不好的妈妈抚育的宝宝大多缺乏兴趣,说话较少,且对宝宝表现出无反应、反应迟钝的消极情绪。致使宝宝日夜哭闹,使产妇更加心烦意乱,对宝宝越发疏远,不愿意与孩子有肌肤接触,进而导致宝宝神经系统刺激缺乏,神经心理发育受到抑制。正是由于缺乏语言交流,亲情交融,导致宝宝的语言能力降低、活动水平降低、运动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心理消极、生活规律差,对外部的环境和人表现出退缩及不能适应、对母亲说话的响应能力降低、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缺乏等,最终影响宝宝的情绪、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发展。
如果持续的情绪不稳定的妈妈还容易养育出:
1.过于早熟
当这类子女感觉到妈妈的情感需要时,会自动地去安慰、照顾和保护妈妈,因为这类妈妈没有能力控制、理解或者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问题。这类妈妈中多数人需要在心理上包容自身,以照顾到自己的情感需要并意识到不稳定的“育儿”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此外,这类妈妈没有能力清晰地区分自己与孩子的情感边界,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会成为“父母亲”,成为妈妈心理问题的情感容器。年幼的孩子之所以表现出这种过于早熟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妈妈崩溃了,那么自己的生命也会陷入危险之中,因此他们渴望母亲的情感保持稳定、行为可以预期。
难以捉摸型妈妈的子女们学会并养成了防止妈妈自我毁灭的熟练手法。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他们需要照顾别人,需要关心亲戚、朋友乃至每个人的情感问题,成年后总是会尽力弥补或者修复所有的人际关系。依赖症这一术语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情感依恋关系和人际交往模式——如果没有承担起妈妈或者所爱的人的情感守护者,他们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而这种内疚、不安或者对责任的焦虑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内心发虚。这种依赖症行为妨碍了孩子清楚地看待事物,也妨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设定必要的界限。
2.超级负责
这类妈妈养育的子女们每天或者至少每周都会体验到消沉、焦虑、愤怒、叫骂、打人、过度恐慌以及莫名其妙的情感反应,而被焦虑和压抑遮盖的莫名怒火又令所有的情感反应变本加厉。为了弥补未能满足的情感需要,这类妈妈任性并在无意中错误使用了这些情感,她们通常在情感和精神上不够成熟,没有能力采用积极而有成效的方式抚养或者指导孩子。极为严重的情感问题会转而控制她们的人生、思想和对子女的养育过程,而孩子们会迅速地在情感上成熟起来,承担起妈妈的角色,成为家里“超级负责任”的人。
对妈妈情绪混乱和精神失控的恐惧时时悬在心头,这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恐怖的体验。这种关系模式和情感联结的力量很强,改变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孩子学习并体会到作为“守护者”、“养育者”和“治疗者”的好处,就很难割舍从这种有利位置所获得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这些早期的情感体验会促成孩子养成“依赖型”人格,即个人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别人的问题、关注点和人际关系中。
这样的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会把重心放在自身的力量和选择上,成为交往关系中所有人的“妈妈”。这种现象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很普遍,大家都难免会成为妈妈的“守护人”、“英雄”、“救星”,在许多人的母子关系中都能发现某种程度的依赖症存在。然而,如果这种类似“养育孩子”的技巧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唯一技巧,那么这种技巧不会产生什么良好结果,只会让使用它的人在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各种关系中遭受依赖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