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洛阳心理师蒋庆伟
洛阳心理师蒋庆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930
  • 关注人气:1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胃网友去世的反思

(2011-12-20 10:34:24)
标签:

缓解心理压力

胃酸逆流

健康

分类: 社会心理

    近日,新浪微博上一网友@Aimee_Fang 12月16日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年仅23岁。12月14日,她忍着胃痛还在上班,15日被确诊为急性胃炎,第二天去世。她长期加班、熬夜、每天晚上九点后晚餐。众网友微博悼念这朵过早凋零的花朵。对于胃的呵护再一次引起大家的关注,那么,除了生理上我们注意调节好,心理上会不会对胃有影响呢?

     对于上班族来说,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护胃”的关键,通过调整生物钟缓解心理压力来养胃是最有效的方法。

    功能性胃肠病(胃肠病)的社会心理问题达成共识——心理应激、儿童期创伤及环境压力与某些胃肠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要注意,这种相关性不是胃肠病特有的。大量证据显示,社会心理因素是健康、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患者求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成年人和儿童中,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有助于减少胃肠病症状。胃肠病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考虑并论述了所有这些因素后,胃肠病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因此,掌握胃肠病社会心理方面的知识是了解、评估和治疗这类疾病的基础和标准。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童年期生活经历、成年期应激(如离婚或亲人去世)、社会支持及其他社会经历都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包括焦虑、精神疾病、信仰以及疾病应对策略。胃肠道对环境和生理因素有反应,同时与大脑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即脑肠轴之间有双向作用。遗传因素可以产生直接的生理效应,也导致了个体对环境或社会因素更加敏感,并进一步导致生理学改变。

  1. 遗传学和儿时经历

  有充分证据证实,肠易激综合征(IBS)及相关疾病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这反映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一项研究发现,5羟色胺转运体(SERT)基因存在多态性,并与纤维性肌痛相关。还有研究发现,SERT及类似基因的多态性可用于解释基因对功能性肠病的影响。另外,儿童从患有胃肠病的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方式诱发胃肠病的危险比基因的作用更大。

  2. 心理状态和特征

  掌握胃肠病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的知识,对治疗和理解胃肠病有重要意义。传统上,医生往往通过病理生理学原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以当遇到类似胃肠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纤维肌痛等疾病时就会感到困惑。胃肠病不符合简单的病理生理学模型,它是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疾病患者一样,IBS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介于精神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在某些胃肠病(特别是IBS)患者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40%~60%)明显高于健康者(<20%),也高于有腹部症状的器质性胃肠疾病患者(<25%),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是焦虑、抑郁、恐慌、创伤后应激和躯体疾病,常在胃肠病之前或同时出现,提示不能认为精神疾病都是由胃肠病导致的。

  3. 治疗方法

  大量研究均显示,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因素与胃肠病的发病和症状持续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心理治疗对于胃肠病往往是恰当的。在临床实践中,两种或多种的心理治疗可以同时进行。已证实,许多治疗策略均有疗效,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松弛训练、综合心理治疗、动力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调节植物神经紊乱)。

  虽然在该领域仍然有许多未解的疑问,但逐渐增强了医生建议患者接受相应评估和治疗的信心。希望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了解和利用患者心理社会历史的能力和消化科医生所掌握的胃肠疾病知识同样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