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网友去世的反思
(2011-12-20 10:34:24)
标签:
缓解心理压力胃酸逆流健康 |
分类: 社会心理 |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童年期生活经历、成年期应激(如离婚或亲人去世)、社会支持及其他社会经历都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包括焦虑、精神疾病、信仰以及疾病应对策略。胃肠道对环境和生理因素有反应,同时与大脑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即脑肠轴之间有双向作用。遗传因素可以产生直接的生理效应,也导致了个体对环境或社会因素更加敏感,并进一步导致生理学改变。
1.
有充分证据证实,肠易激综合征(IBS)及相关疾病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这反映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一项研究发现,5羟色胺转运体(SERT)基因存在多态性,并与纤维性肌痛相关。还有研究发现,SERT及类似基因的多态性可用于解释基因对功能性肠病的影响。另外,儿童从患有胃肠病的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方式诱发胃肠病的危险比基因的作用更大。
2.
掌握胃肠病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的知识,对治疗和理解胃肠病有重要意义。传统上,医生往往通过病理生理学原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以当遇到类似胃肠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纤维肌痛等疾病时就会感到困惑。胃肠病不符合简单的病理生理学模型,它是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疾病患者一样,IBS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介于精神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在某些胃肠病(特别是IBS)患者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40%~60%)明显高于健康者(<20%),也高于有腹部症状的器质性胃肠疾病患者(<25%),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是焦虑、抑郁、恐慌、创伤后应激和躯体疾病,常在胃肠病之前或同时出现,提示不能认为精神疾病都是由胃肠病导致的。
3.
大量研究均显示,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因素与胃肠病的发病和症状持续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心理治疗对于胃肠病往往是恰当的。在临床实践中,两种或多种的心理治疗可以同时进行。已证实,许多治疗策略均有疗效,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松弛训练、综合心理治疗、动力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调节植物神经紊乱)。
虽然在该领域仍然有许多未解的疑问,但逐渐增强了医生建议患者接受相应评估和治疗的信心。希望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了解和利用患者心理社会历史的能力和消化科医生所掌握的胃肠疾病知识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