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成开发商太可悲
(2010-01-14 11:50:37)
标签:
房产燕山大学中国大学集体土地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高校扩招高潮中,燕山大学西扩,征用3700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当地农民的集体用地,有的村庄90%土地被征用。土地被征用4年后,农民发现部分土地被变更性质后高价出让。而批准变更的秦皇岛市政府,也从中解决了一个城中村改造的资金问题。不过,6万元每亩的补偿,130万元每亩的土地出让金,这样的对比让村民无法接受。他们持续上访,希望能收回部分土地继续耕种。
针对失地村民的持续上访,燕山大学表示扩建中出现负债问题,“卖地”是为筹资,而且这些地已与村民无关。平心而论,燕山大学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这就好比一个人低价买了橦房子,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又以更高价钱把房子卖了出去,原先卖房子的人突然觉得亏了,于是反悔想把房子以最初的价钱赎回去,当然是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则的。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学校找农民征地然后以数十倍的价钱卖出去和炒房子不是一回事,其中的最大不同是,学校在“炒地”的过程中,把原先属于农业用地的集体土地变更成教育用地,最后又变更成商业用地,在这一系列的性质变更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其实是在拿变戏法“挣钱”。至于学校高价出让土地到底是为扩招引发的债务所逼还是逐利的本性使然倒是其次,这是因为,高价卖地的事实摆在这里,客观事实胜于一切雄辩,既然学校征地后有地可卖,当初为什么还要征这么多集体土地?
我无意去追究扩招的过错,因为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只能按照现在的面目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可能回到从前那个时候。现在的问题是,学校债务缠身,是不是只有靠变卖土地才可以无债一身轻呢。答案是否定的,众所周知的是,不光我们的大学,我们的一些城市也在靠卖地“牟利”,在一些地方,财政甚至可以称之为卖地财政,一年一年的各地卖地收入排行榜就是明证。应该说,学校卖地还只是城市卖地财政的一个缩影。说到这里,问题也十分明朗了,学校之所以沦落到要靠转让土地还债的地步,一方面是受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感染,另一方面,学校无力还债,也正是举国办学背景下政府财政无力加大投入的缘故。如果接着深究下去,就会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在这里不再深究下去。
现在全国各地为了平抑房价都在打击开发商屯地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留着从农民那征得的土地不“开发”,而是通过转让“牟利”也是一种屯地行为,更是一种变相的开发商行为。说到这里,学校俨然成为了一个靠地生财的开发商,而不是满怀着教育理想的象牙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学校卖地还债本身,因此而显露出的大学精神丧失才是最可悲的,最痛心疾首的。放眼国外,这种卖地还债的大学我们也确实不曾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