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500强我们缘何不认可
(2009-07-13 12:20:41)
标签:
电信世界500强行政级别榜单中国杂谈 |
分类: 经济随笔 |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是世界上最权威、最受欢迎的企业实力排行榜之一,然而在中国,该排行榜却屡受非议,没少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公众质疑的既不是该榜单的权威性,也不是该榜单像诺贝尔奖一样对中国人存在某种歧视,而是上榜的中国企业的身份本身,多是中字头的垄断型超大企业,少有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例,这两家石油行业的垄断巨头虽然连年入榜,中石化甚至首次挺进全球第9名,但人们绝丝毫没有欢呼的意思,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失落。
在社会公众看来,除少数几家入榜的民营企业之外,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与其说是500“强”,还不如说是500“大”,500“垄断”,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政策所赋予的资源垄断地位和经营特权,这些企业连最基本的入榜世界500强都做不到,更别说进入世界前10名的位次。这也是入榜世界500强的企业越多,越是激不起民众积极情绪的主要原因,靠垄断造就的500强不是光荣,恰恰说明中国企业的后劲乏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耻辱。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入榜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也都拥有不容觊觑的行政级别,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们,都无一例外是副部级企业,比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行政级别都要高,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并不是靠盈利生存的企业,而是享有资源的开采加工经营权的准行政机关,这些世界500强的巨头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不能说没有得益于行政级别的帮衬作用。这就好比我国的某些副部级大学之所以敢于向所在城市叫板,正是因为大学的行政级别给他们撑了腰,壮了胆,而不是这些大学的教学、科研实力到底有多么强。
人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中国的垄断企业在国际上昂首挺胸,而是民族企业依靠自己的先进管理和勇于创新,凭借智慧和谋略把企业做大做强,最终迈出国门,那种凭借垄断地位榨取国人财富的世界500强根本无法代表国人的心声,而只能代表他们的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入榜企业之所以能够从去年的35家增加到43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关系大矣,并不能说明中国的这些企业进步了,而是西方企业在危机中暂时受到了磕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