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无奈与尴尬

(2009-07-16 09:27:07)
标签:

教育

校长

优秀学生

北大自主招生

分类: 教育杂谈

今年高招尚未结束,北京大学已开始为明年的自主招生“打起了算盘”。该校日前邀请全国近80所中学的校长一起探讨自主招生工作,并宣布明年北大自主招生将启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据介绍,本市部分高中校长明年就可以用自身的信誉作担保,向北大推荐特点突出的优秀学生,在通过北大专家的面试后,这些学生有望不用参加自主招生笔试,直接成为自主招生候选人。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诞生很有意思,先是近80所中学的校长们一起探讨北大的自主招生工作,然后就启动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北大邀请的是高三年级班主任或者教育局长探讨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恐怕就要变成高三班主任或教育局长实名推荐制了。这虽然是我不怀好意的推测,但这种情形的出现未必就是个笑话。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是怀疑中学校长,尤其是北大邀请的这近80所中学校长们的威望和声誉,也不怀疑这些中学校长都是我国高中校长中的佼佼者,我所要说的是,把中国顶尖级大学的招生维系在个人的信誉之上,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冒险,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很大隐患,于是可能滋生一系列的腐败和不公平。

虽然按照北大的设想,担任推荐者的校长和被推荐的优秀学生信息都将向社会公示,欢迎社会监督,如有举报,北大将专门调查核实。北大还会有计划建立诚信推荐档案,相信高中校长们会珍惜声誉,为北大推荐优秀生源。设想固然是好的,可我们难以找到让设想付诸实现的有效路径,比如,尽管将担任推荐者的校长和被推荐的优秀学生信息都将向社会进行了公示,社会可以借此进行监督,但如何监督呢?因为对于作为推荐者的校长和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而言,前者和后者所掌握的信息是极不对称的,一来,社会无法获知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实际表现,即使监督起来也很能找到有力的来头;二来,从制度设计上,校长的推荐就被赋予了先入为主的权力,除非存在以权谋私,社会监督很难找到否决校长推荐的把柄。

于是会出现这样两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一是中学校长们由于自身鉴别能力有限甚至欠缺等方面的原因推荐了次优秀学生,请注意,这里不涉及腐败问题,仅仅与推荐者校长的个人能力相关,中学校长们的个人素质决定了北大自主招生的水平,十个指头有长短,前者一定是参差不齐的。二是中学校长们出于提高升学率的考虑故意推荐次优秀学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优秀学生参加高考冲突高分,次优秀学生选择保送,对于中学校长而言,这是最大的职业利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学校长往往并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任免他们的是各级教育局长们,北大授权中学校长们以推荐权,当然就也相当于把这样的权力同时授给了教育局长们,在许多情况下,北大的要求中学校长们可以不听,但教育局长们的暗示中学校长们却不可以不顾,除非这位中学校长不打算在教育局长的眼皮底下继续混。这样一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很尴尬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