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规范汉字表》即将出炉”的消息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采访了参与编制该字表的相关官员及核心专家,他们明确指出,此次《规范汉字表》不会恢复繁体字。专家还表示,该字表一经公布,我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必须从中选取,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新生儿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很严重吗?且看报道中的两组数据,据公安部门透露,在此次换领二代身份证的过程中,使用目前通行的收字7.6万个的汉字国际编码,全国人口的姓名用字中竟还有大概8000个字找不到!而据专家研究,这约8000个字中,至少有一半是错字、别字。此外,目前我国公民的姓氏用字大概有7600余字,但其中竟有2000个字所代表的姓只有一个人在使用。
8000个字在汉字国际编码中找不到,2000个姓只有一个人在使用,这个问题看似很严重,但当把这两个分子除以全国13亿人数总数这个大分母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问题的微不足道。如果把全国13亿人的姓名比作是一片汪洋大海,新生儿乱取名现象则只相当于大海中的一阵浪花,一片大海怎么就容忍不下一粒不安分的浪花呢?一定会有专家反驳说,在国际编码中都找不到的汉字,只有一个人使用的姓氏一定是少数人生造或胡乱编出来,而并非历史传承的,这些现象足以表明,规范姓名用字是多么迫在眉睫。
我想专家们一定是搞错了,那些只有一个人使用的2000个姓,8000个没有依据的汉字,在现在人看来或许是不规范的,然而,30年,50年甚至更久远以后,我们还能保证这些汉字没有根据,只有一个人在使用吗?过去是现在的历史传承,现在又是将来的历史传承。以姓名为标识的历史文化的演进,往往不是以姓名的规范用字为前提的,恰恰相反,是以汉字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规范使用为基础的,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姓和常用字,在若干前以前,难保不是被当时人归入不规范用字的范畴。
按照这一思路,如果规范汉字可以溯及既往的话,我们,包括“章(张)”“许(徐)”“于(余)”在内的众多姓氏都不可能出现。进而言之,每一个汉字和姓氏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如果不是曾经的这些不规范用字,我们的汉字也无法进化到今天异彩纷呈的局面,而这些,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规范汉字表》与新生儿取名为难完全没有必要,也不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然,我并不是说汉字完全没有规范的必要,而是势在必行。比如说在法律文书、政府机关公文、报刊杂志等正式文书或出版物当中,如无特别表达的需要,就必须使用规范汉字,至于个人姓名,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规范汉字表》来予以限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