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昨天表示,过去十年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来自政府部分只增长了3.5倍,来自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经费增加60倍,来自学费的增长18倍,其他方面的经费增长36倍。柯炳生还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我并不反对柯校长的所谓毕业生质量问题导致就业难的观点,而只是有一个疑问,身为一校之长,尤其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柯炳生这一观点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乍一看,柯炳生作为农大的掌门人,自然应该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负责,至少要对农大学生的质量负责,所以他指出大学毕业生的质量问题导致就业难就等于是在作自我批评甚至检讨。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这需要结合柯校长对于化解就业难的建议来分析,报道中说,作为大学校长,柯炳生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将目前促进就业的措施长期化,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够在数量上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新建高校的增加,另外也要大幅度地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不难发现,柯校长虽然“承认”了毕业生质量问题导致就业难,但在具体的解决方式上却又避开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至少能够说明柯校长的论断是不很彻底甚至自相矛盾的。积极的就业措施和增加经费投入虽然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但制约大学生素质的关键绝不在于这些方面,而在于大学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入学和毕业难易程度倒挂等实实在在的方面。在大学生质量问题上,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和持续扩招虽然起到了一定负面影响,但直接责任者仍然是大学的掌门人。柯校长不去探讨这些,而只是片面指责所谓的财政投入和就业措施,显然存在避重就轻、推卸责任之嫌。
无论从学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是个人声望等方面来讲,我都没有资格去评价和“教导”一所大学的校长,但我所要说的是,当毕业生质量问题导致就业难这样的话既然从大学校长,而不是平民老百姓的口中说了出来,大学校长所持有的态度起码应该是虔诚的、自责的、愧疚的,而不是指桑骂槐、牢骚满腹、置之度外的,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算得上以身作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大学校长们如果连这些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纵然论证再前卫、观点再新颖,也摆脱不了给人以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