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题客调查网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521人参与),2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
在此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
一些人认为,“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特别是大城市里人群的高速流动性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当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映射到适婚青年身上的时候,“恐婚族”也就诞生了。统计也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看到这里,我们眼前仿佛一下子黑将下来:既然初婚人数如此之少,离婚率如此之高,还有什么理由,还有什么必要“重蹈覆辙”呢?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初婚毕竟是最重要的,离婚纵然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至少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且慢。尽管离婚率高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然而,离婚率的高并不一定是“恐婚族”的直接导致因素。众所周知的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型期,基于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如人口流动频繁、贫富差距过大、拜金主义盛行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大脑,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一些人选择离婚是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使然,金钱战胜了爱情;另一方面,一些人选择离婚恰恰是因为对传统媒娶式的旧式婚姻关系的突破,离婚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所以,时下离婚率的高并不足以成为“恐婚族”的佐证。
此外,“恐婚”是人一生中的一个必经过程,每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穷人还是富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不同程度地有过“恐婚”,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心理和生理反应,就像人在更年期的时候会遭遇生理功能突变所带来的心理跨越一样,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感觉,对于适婚青年而言,这就叫“恐婚族”。由此看来,“恐婚族”并没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一些人之所以视高离婚率、“恐婚族”为洪水猛兽,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两者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却没能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于是才会见风就是雨,这是相当危险和不理智的。须不知,片面夸大离婚率过高和“恐婚族”的现实严峻,不仅不是对社会负责的做法,相反还有可能起到负面引导的作用,最终将有碍于“恐婚族”的消失和正确婚变观的形成。对于广大“恐婚族”而言,需要的不是拿高离婚率来佐证的危言耸听,而是加以正确看待和适度引导,这才是当务之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