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名校"捡"走差生未必公平

(2008-07-14 11:39:45)
标签:

留学

就业

差生

名校

张孟苏

新加坡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大方、健谈,是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的成熟与干练,更与18岁的年龄显得极不相符。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新加坡一所大学却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还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楚天都市报》7月13日)
    张孟苏被新加坡名校预录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段传奇。如果不是招生咨询会给她创造了机会,如果不是举手之劳的义举,如果不是新加坡负责招生的老师正在现场,如果不是除高考成绩不理想之外素质全面,张孟苏就没有许多人求之不得的被录取机会。对于张孟苏本人来说,这次机会显然是她的意外之喜,对于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来说,与被如获至宝的张孟苏的邂逅虽然也给了他们意外的惊喜,但他们所谓的至宝并不真的是宝,因为用国内的高考评价体系来看,她只能读个独立学院。
    于是就有许多人借此批判国内的教育评价体制,并且质问缘何国内大学里的草会被国外大学视作是宝,而两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恰恰就是由于国内高考选拔机制"唯分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其道理,正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教育的本义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社会的人,而不是擅长考试的"天才",也就是说,考试作为人才选拔机制中的一种,充其量只能选拔出部分优秀学生,而不可能是全部优秀学生。
    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新加坡名校"捡"到张孟苏固然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对方的"捡"人才并非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众所周知,我国今年高考考生总数达到1000多万,招生院校达到数千所,考生数量的庞大和高等院校的庞杂决定了我国高校招生不可能实行类似新加坡高校的"捡"学生方式,点对点式的捡当然有可能"捡"到真金实银,对大规模统一招生却未必适用,因为高校迫于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上千万的高考生都做到了如指掌,既然如此,将必然会有更多的优秀学习被招生院校所忽视,从而反作用于教育公平。
    在这一方面,我国并非没有过先例,复旦大学就曾在去年尝试过自主招生,他们采取面试的方式取代唯高考是举,不料,此举不但没能激起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相反还质疑一片,人们纷纷责问:难道仅仅凭借几分钟的面试就能够判定人才与非人才?面试相对于高考的公平性在哪里?如此招生怎能杜绝暗箱操作存在?等等不一而足。
    新加坡名校"捡"学生背后的问题也正在于此,此举可以给我们完善高考选拔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做到高考取才的多元评价,可相当于高考的大而统一而言,前者是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后者的。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前者如小菜,后者如大烹,岂能相提并论?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高校招生的多元评价而言,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草草地学习对方,对现有的高考制度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充分肯定现有高考制度公平性的基础上,加以逐步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泱泱大国里的高校招生能够做到相对公平。所以,理智的做法是,应该谨慎看待新加坡名校"捡"差生背后的公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