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两个月,公众的注意力已经从抗震救灾转移到了灾后重建上面,人们都在急切地盼望着,在灾难中倒下的城市和垮掉的村庄能够迅速得以重建,灾区人民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过上正常而幸福的生活。从这一层面上来讲,3年的恢复性重建期和5年的发展提高期不是太短,而是久远得都有些望而生畏了。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里所谓的灾后重建只是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的,也就是我们的视力和其它感官所能及的范围,比如基础建设的恢复、工厂的复建、商业的重振、灾民的重新安置、教育设施的高标准建设等等。众所周知的是,灾后重建的本义不仅包括物理上的重建,同样应该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重建,并且由于心理和精神重建的长久性和复杂性,灾后心理和精神重建注定是不能用八年的时间来度量的,而应该比8年时间要长久得多。
8年时间可以使在灾难中倒掉的城市迅速崛起,甚至比灾难前更宏伟、壮观、气派,但灾难本身在人们心目中所留下的惨痛残骸和阴影却是用8年甚至80年时间都无法彻底清除的。特别是对于在灾难中失去父母、孩子、爱人、老师、学生、朋友和其他亲人的受灾群众而言,关于灾难的悲惨记忆就像一根死死缠绕在他们心底的种子,形成了一个一辈子都难以解开的结,在心里生根发芽。
任何一场巨大灾难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同样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个人之于灾难的忘记必然会以某种形式沉淀和消化为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并且,由于国家和民族忘记所固有的惰性,灾难本身也必然会化作一道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伤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情感的重构。在这个时候,灾后重建也就上升成为了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因而必须付出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所以,在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迫在眉睫的时候,小处着手,近处着眼固然重要,但我们尤应立足长远、拓开视野,具体来说就是要摒弃“八年思维”,不仅重视物理意义上的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事做、有路走,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灾后重建,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受灾群众从灾难的阴影中逃离出来,形成理智化应对灾难、理性化看待灾难、理想化消除灾难的良性局面。
灾难固然是可怕而惨痛的,但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灾难本身认识到灾后重建的文化精神重构属性,又不能不说是不幸之中的一种幸运,因而是难能可贵的,必须倍加重视和珍惜。在灾后重建问题上,做到物理重建与心理、精神重建的并重与统一,正是我们期待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