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百年名校的人文景观,一边是九省通衢的市政规划。当一座高架桥将在武汉大学侧门拔地而起时,激烈的博弈发生了。与校方数次沟通未果后,武汉市政府决定开工。但工程随即被武汉大学成功阻止——武大与武汉市同样位列副部级单位;4.7万名学生中有人提出了“游行申请”;这些都成为博弈的重要砝码。
这是一起颇具艺术观赏性的事件。故事的主角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拥有颇高知名度和巨大影响力的百年学府——武汉大学,一个是雄居中华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千年名都——武汉市。俗话说两虎相争勇者胜,现在的问题是,两虎当中谁也不肯让步,于是,这座城市的交通宏伟规划就这样搁浅了。
在这里,我无意去争辩到底是武汉的城市规划不曾征求过武汉大学的意见,还是武汉大学以一己之“私”去与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为难甚至抗衡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一事件谁对谁错,谁有理,谁没理并不是我最关心的,我真正在意的是这所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博弈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博弈,是什么性质的博弈以及博弈的实质是什么。
是城市高架桥与著名大学人文景观的谁主谁次的争议吗?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因为,这一事件就是因城市规划中的高架桥可能破坏著名大学的人文景观而引起的,如果没有这座即将建设的城市高架桥,就不会有这场让人啼笑皆非的博弈。然而,问题往往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简单,正所谓每一根导火线的背后都有一包浓浓的火药,火药不曾有,导火线又能够怎么着呢?城市高架桥破坏著名大学人文景观其实只相当于一根导火线,点燃的恰恰是位高权重的部属大学与所在城市政府之间的矛盾之源。
前面已经说过,从官位上来讲,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政府同属副部级,也就是说,在权力的座次上,两者理应是平起平坐的,既不存在谁领导谁、谁指挥谁,也不存在谁卑微于谁,谁听命于谁的问题,这于是成就了两者展开对等博弈的制度和权力根源。试想,如果武汉大学不是权大气粗的副部级,或者武汉市政府只是普通的地(厅)级甚至更低,矛盾也就不会升级到不可开交、互不相让的地步,不是前者让位于后者,就是后者让位于前者,两者必居其一。权力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对恃的态势,正是缘于权力的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令人感到异常遗憾的是,在尝试解决这一纷争的努力上,我们始终不见涉事双方提出的除权力对恃之外的建设性方案出台,比如双方共同商请社会中介机构展开论证,由后者提出供参考的执行方案,双方确认后执行,比如将这起纷争以议案的形式提交给地方立法机关来审议,由他们对高架桥建设与否、怎么建设的问题进行立法调研,如果认为规划本身不合理,理当以立法机关的名义对规划予以撤销或部分撤销,如果认为规划本身并无不妥,则应当以法令的形式责成著名大学方面停止博弈。只可惜,到目前为止,这些依然是我们自欺欺人的呓语。应当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相对于这场博弈所赖以存在的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与否、程序合法与否的争议而言,大学与城市之间博弈的媚权不媚法更值得我们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