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与往年有许多不同,其中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考成绩被普遍当成了学生的隐私,许多省份都规定考生成绩是个人隐私,任何单位不得公布。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炒作高考录取率、高考状元的风气持续高涨,这一方面助长了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攀比之风,使得“高考指挥棒“挥洒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以综合素质为考量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另一方面,以高考录取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成就事实上被异化成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甚至政府领导的绩效考核指标,高考录取率的高低、应试教育进行得好坏不仅决定了学生们能够顺利进入大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部门甚至政府领导的仕途,使得高考成绩的效用被极端误读和无节制地扩大,因而必须予以正确引导。
变高考成绩为学生隐私无疑具有这样的作用。既然除有关部门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获知全部学生的高考成绩,那么,就等于在高考成绩这一极具社会传播力的信息瓶颈处设置了一道关卡,高考学生只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其他人的成绩被作为隐私予以保护起来。把高考成绩作为学生隐私事实上承认了这样的现实,高考成绩既不是有关部门的,也不是考生所在学校和地区的,而是考生自己的,只有考生自己才对自己的成绩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甚至局部范围内公开考生的成绩,反之就是对权利的侵犯。
然而,这种侵犯权利的现象在很大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高考成绩的主人不是考生本人,而是有关部门,考生不是作为高考成绩的主体而存在,而只是一个信息的知悉者之一,在这种基础上,高考成绩被作为一种商品或准商品被有关部门异化成牟利的工具,只要谁肯出钱,高考成绩便像猪仔一样出卖给高校和中学,作为滥发录取通知书和录取率评比的依据。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一些高考原本落榜的考生竟然收到数十张“录取通知书”的异象,这是对考生隐私权的亵渎。
所以,高考成绩隐私化不仅是对考生权利的基本尊重,更是回归高考理性的具体表现。当前,高考之所以再一次激起民众的种种忧虑甚至不满情绪,并不是高考本身的不合理,而是高考被高度异化、作用被无限夸大了的结果,而高考成绩缺乏应有保护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高考成绩作为学生隐私的观念和制度一旦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高考指挥棒也就失去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能量,我们距离朝思暮想的素质教育之门也就不再遥远了,高考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如此之多的非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