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26》
(2009-08-30 16:20:49)
标签:
道德经道法道教道经老子修道修身修心修行正一派自然门天师杂谈 |
今天还是继续讲《道德经》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而来,老子继续告诉我门如何以静来悟道修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是轻浮的根本,清静是燥动的制约者。君在这里有制约的意思,燥动,急躁之意。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读zī)重。有的本把君子做圣人,我认为要理解老子思想的内涵,不要局限于文字,君子与圣人都是指修道之人。辎是车的意思。辎重是行军时携带的器械、粮草、营帐、服装、材料等。所以修道的人行为就像离不开装载资粮的车,不敢轻举妄动。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是指繁华的景象。燕处是指安静恬淡休闲之意。所以这句是说,虽然有身处优美繁华的环境。但是坦然处之,卓然物外,不为所动。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万乘(读剩),为车子,万乘之主指君王或富有的人。为何有些车马簇拥的国君反倒自轻己身,去追求虚浮身外的繁华?并草率地治理天下?我们一再说过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是身国同治,修道人不仅仅是修炼自身,也是能治国安民的。这里说的万乘之主就一身而言,魂魄为一身之主,身重魂轻;就一国而言,君为一国之主,则民重君轻。既然民重君轻,万乘之主为什么重自身而轻天下人民呢?这是老子对不道的帝王们的斥责也是对一些人声色犬马警告他们会丧失自己元神。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浮就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基础,急躁盲目动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甚至寿命。
我记得上次讲完有人问如何守静,老子在这一章里告诉我门静的作用,浮燥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冲动是魔鬼。
很多讲《道德经》的人错误地引用老子这章,片面的取用指责一些国君帝王追求玩乐,轻视天下人民,丧失了国家。如果只这样理解,就太小看老子的智慧了。老子讲的是大道,是对宇宙生命的大智慧。
静与动是矛盾的,老子在这里讲重与轻,动与静。我们都熟知万物都在运动中,但老子认为静是万物的根本,动来源于静,静制约着动,一人盲目燥动就会失去自我,丧失自己的清静本性。国家如果老在动荡中,则社会不安稳,人民不得安生,很快就灭亡。后人从老子这段话悟出以静制动。
现在很多人炒股,大盘涨就追高,大盘一跌就急抛,这都是盲目燥动,没有理智的去把握股市运动的法则。
只有内心虚静才能更好地看清楚事物,只有虚静才能涵养我们的心灵。所以大家在忙碌生活中,工作中应有空静一静,静能使我们看清远方,从而坚定脚步去追求目标;静能使我们看清纷乱的万象,从中找出头绪。
虚静是人的本性,静是个人心灵的空明,只有空明才能去获取新的知识,才能自然地成长,才能使生命延长。我们头脑清静,才能准确地判断形势。冲动只会带来严重后果。
古人诸葛亮的《戒子篇》里 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其宁静致远之意就是说,只有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唯如此,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从历史来看,很多人在穷困时都能独守自己的品格情操,但是当环境改变,身处于富贵荣华中就失去了自我,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很多修道之人也是这样,当有了点成就,就不再去静修,滥用自己已得来的法身功德,追求世间的虚幻。我们当今很多人开宝马坐奔驰,也可以说是千乘之主了。但是趾高气扬,你看他,不用几年就会破败。这就是以身轻天下。
帝王不守静道必然失去民心,失去民心,也就失去了帝王之本。过于燥动,不仅仅是君主之位失去了,甚者还会丧身于人民。
我算过广东中山一些的小老板他们的八字,98年后,都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财富,干厂子发家,但是一发家后就失去了自我本来面目,开始赌博,吸毒,没几年家业败尽,大奶,二奶都走光了。
我石家庄有个徒弟,他家庭条件很好,但他现在每天都在工地了干苦活,五月份我师父来北京,他过来见师爷,他本来可以开家里车过来,但是他没有,穿的还是很朴素,坐火车赶过来,要象现在一般的孩子,早就炫耀自己的宝马了,但是他没有,所以这点我很喜欢。
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不会脱离灵魂和身体的修养。我昨晚定的百善格,就是希望大家能坚守自己的情操,行善举,积累功德,修行自己的本性。君子的道德修养是修与炼相结合的,终日盘腿打坐,是决不会修得正果的,成仙得道的。
道的精神境界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平时的思想行为始终以道为标准,祛除外在贪欲,无私无我,然后寓修于炼,以炼带修,修炼结合,品德和功力同步提高,才能不偏离大道,成就健康长寿之私。修德为了得道,得道为了行道。精神世界虽有不尽的荣华美景,但不能总是沉浸在里面,如同超然物外的灵燕,不可能永远翱翔于蓝天,毕竟还是要回到巢穴里来的。人既要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不能脱离我们的现实世界。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完美的人生。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培养自己俭朴,恬淡,少欲的精神世界,追求高尚的志趣,遇到事情要有平常心和平等心。在静中学习,静中磨练自己,在心境烦躁中冷静自己的心神意识,将燥心返于静,才能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
我在这里跟大家再强调一下,我说的恬淡守静,不等于大家不去追求物质生活,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是人创造的,但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活在世间,是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利。但是不能过于沉溺于这种生活中,追求物质生活并没有错,积极创造物质生活也没错,但纵欲追求,过度浪费,不去劳动,盲目追求,过于享受这就不是符合大道了。是我们不应该的。凭双手去努力创造自己的财富、物质生活,并能合理地去运用物质生活,冷静处理生活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才是正确的。
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是轻浮的根本,清静是燥动的制约者。君在这里有制约的意思,燥动,急躁之意。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是指繁华的景象。燕处是指安静恬淡休闲之意。所以这句是说,虽然有身处优美繁华的环境。但是坦然处之,卓然物外,不为所动。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万乘(读剩),为车子,万乘之主指君王或富有的人。为何有些车马簇拥的国君反倒自轻己身,去追求虚浮身外的繁华?并草率地治理天下?我们一再说过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是身国同治,修道人不仅仅是修炼自身,也是能治国安民的。这里说的万乘之主就一身而言,魂魄为一身之主,身重魂轻;就一国而言,君为一国之主,则民重君轻。既然民重君轻,万乘之主为什么重自身而轻天下人民呢?这是老子对不道的帝王们的斥责也是对一些人声色犬马警告他们会丧失自己元神。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浮就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基础,急躁盲目动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甚至寿命。
我记得上次讲完有人问如何守静,老子在这一章里告诉我门静的作用,浮燥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冲动是魔鬼。
现在很多人炒股,大盘涨就追高,大盘一跌就急抛,这都是盲目燥动,没有理智的去把握股市运动的法则。
只有内心虚静才能更好地看清楚事物,只有虚静才能涵养我们的心灵。所以大家在忙碌生活中,工作中应有空静一静,静能使我们看清远方,从而坚定脚步去追求目标;静能使我们看清纷乱的万象,从中找出头绪。
虚静是人的本性,静是个人心灵的空明,只有空明才能去获取新的知识,才能自然地成长,才能使生命延长。我们头脑清静,才能准确地判断形势。冲动只会带来严重后果。
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