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我说----道德经别解27》
(2009-08-30 16:24:37)
标签:
道德经道法道教道经老子修道修身修心修行正一派自然门天师杂谈 |
明天农历6月19观音菩萨成道日,农历2月19是观音圣诞,农历9月19是观音菩萨出家。
我们还继续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讲完这章,我们的课程就要停止一阶段了。我们还继续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跡:
善于行动却不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謫:
善于言说却没什么缺点错误。
谪读哲音,谪是错误过错,暇是玉的不好的地方。
善计,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却不用筹码。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于封闭没有栓锁却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缚结却不用绳索也坚固不可懈。
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所以圣人经常去帮助别人。对他来说没有放弃的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经常帮助万物所以对他来说没有可遗弃的废物。
是谓袭明:
这就承袭了大道的明性,明智。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所以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身上也有善人可以学习的地方,借鉴的资本。如果不尊敬这样的老师,不爱这样的师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虽然具有智慧,但是也是大的迷糊,这里有很深妙的道理。
在这章里,老子讲了修道五善法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袭明”的结果,这里面蕴藏着玄机。善于做事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表的人不会被人抓住话柄,善于谋划的人不用过分推断,善于平息事端的人不会付诸于任何武力手段去解决,善于封闭自己,保存自己实力的人不会依靠外在的门栓而固守,老子告诉我们的“道”,是自然之道,这五种处事的方法,是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是对大道能有所深深地感悟,以道的智慧来处理世间的关系。我们如果对人用真诚的行为发自无心去做事就不会留下痕迹被人发现垢病,我们用真心去说话,句句真言,出自肺腑何必怕人来挑话柄?我们的心灵,对人坦诚公正,所以根本不用去算计他人。我们与人交往坦荡,相交真诚何必去封闭?去用绳索规矩来纠缠处置?
老子是至善之人,所以他说的道理也都是至善至真之理,他把话题一转,说圣人常善救人救物,无弃人弃物,这也就是佛教里常说的普度,真正的道人,润物无声,行不言之教,以至善之行之言去度化世人,及万物。不离不弃。我们道教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真人有首诗:叫《传度后作》,这首诗我一直做为自己修行的原则。“道人原力如天溥,度尽众生方自度。若还纤芥未蒙恩,我终不舍升天路。”这首诗表达了祖师为度尽众生,舍弃自我的精神,也就是这首诗深深地影响我,我在网络上,生活中遇到拜我的人不少,所以我收了些徒弟,但是,我想去带动更多的人,所以,我开了这群跟大家交流。我想祖师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真人也是看了老子这段话才作的这首诗吧。
得道的圣人,会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召,去教化众生。能从宇宙运行的规律中去发现人生与事物的变化,依据事物的本性跟法则来救度世人与众生万物。善于看到他人的优点,不遗弃任何人,不遗弃任何事物。有点像许三多说的“不抛弃,不放弃”。这点我也有些做不到,想想自己这几年在网上传道,因为自己的脾气个性古怪,我也拒绝过很多人。其实当老师不仅仅要善于教学,更要承担很多责任和义务,象老子说的“袭明”,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我暂时还做不到。老子也看到了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在这段里最后几句,他又告诉我们:要彼此重视学习、借鉴,否则即使你有智慧,也是迷糊之人。
道教里有很多门派,其实无论什么派,都有其独特的修炼体系。但是彼此之间也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我们个人之间也是如此。
世间万法归宗,“宗”是自然无为之道,但偏离了大道就不是正法了。所以我让大家先悟道,感知大道,从而去把握正确的方法来修行自身,我们自身能与大自然融合时也就是修炼的境界,我们修炼自己就是使自己能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为社会,为宇宙发出自己的光芒。我们以老子,祖师为榜样,从身边的万物万事做起,怎么去做?就从前面老子告诉我们的五善法门去做起,善行是指我们的行动能力,我们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在修行中,都要去付出实际的行动,善言就是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自己会说话,敢于说话,善数是我们的策划,预见能力,善闭是我们周密的思维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善结就是我们的团结力,凝聚力,号召力。所以我们修行,就从一点一滴的言行做起,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做为修道人,要用自己的品德,去感召,去度化众生,不抛弃每一位向你求教的人,这样我们就有“道”了。我们救人于危难,于迷惘中,于歧路中引导每一位人走正自己的路,这就是我们度人的功德,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使每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我们与众生才能和谐,才能互相为师友。、
愿我们都能承袭大道的智慧,做个聪明有智慧的修道人,善于运用五善来修行自我,度人度己,常善救人救物。好,我们今晚就讲到这里。
我们当今的教育界,包括法律等等,都是背离了大道,孔子有教无类,不抛弃每个跟他学习的弟子。而我们当今的教育界,教育产业化,对于很多品质优秀的孩子们抛弃。所以我多说句,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好,对身边的同事也好,对他人的孩子也好,我们都要尽力地去帮助他们,有条件的可以去资助一些失学的孩子。
我们还继续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讲完这章,我们的课程就要停止一阶段了。我们还继续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跡:
善于行动却不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謫:
善于言说却没什么缺点错误。
谪读哲音,谪是错误过错,暇是玉的不好的地方。
善计,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却不用筹码。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于封闭没有栓锁却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缚结却不用绳索也坚固不可懈。
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所以圣人经常去帮助别人。对他来说没有放弃的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经常帮助万物所以对他来说没有可遗弃的废物。
是谓袭明:
这就承袭了大道的明性,明智。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所以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身上也有善人可以学习的地方,借鉴的资本。如果不尊敬这样的老师,不爱这样的师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虽然具有智慧,但是也是大的迷糊,这里有很深妙的道理。
在这章里,老子讲了修道五善法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袭明”的结果,这里面蕴藏着玄机。善于做事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表的人不会被人抓住话柄,善于谋划的人不用过分推断,善于平息事端的人不会付诸于任何武力手段去解决,善于封闭自己,保存自己实力的人不会依靠外在的门栓而固守,老子告诉我们的“道”,是自然之道,这五种处事的方法,是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是对大道能有所深深地感悟,以道的智慧来处理世间的关系。我们如果对人用真诚的行为发自无心去做事就不会留下痕迹被人发现垢病,我们用真心去说话,句句真言,出自肺腑何必怕人来挑话柄?我们的心灵,对人坦诚公正,所以根本不用去算计他人。我们与人交往坦荡,相交真诚何必去封闭?去用绳索规矩来纠缠处置?
老子是至善之人,所以他说的道理也都是至善至真之理,他把话题一转,说圣人常善救人救物,无弃人弃物,这也就是佛教里常说的普度,真正的道人,润物无声,行不言之教,以至善之行之言去度化世人,及万物。不离不弃。我们道教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真人有首诗:叫《传度后作》,这首诗我一直做为自己修行的原则。“道人原力如天溥,度尽众生方自度。若还纤芥未蒙恩,我终不舍升天路。”这首诗表达了祖师为度尽众生,舍弃自我的精神,也就是这首诗深深地影响我,我在网络上,生活中遇到拜我的人不少,所以我收了些徒弟,但是,我想去带动更多的人,所以,我开了这群跟大家交流。我想祖师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真人也是看了老子这段话才作的这首诗吧。
得道的圣人,会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召,去教化众生。能从宇宙运行的规律中去发现人生与事物的变化,依据事物的本性跟法则来救度世人与众生万物。善于看到他人的优点,不遗弃任何人,不遗弃任何事物。有点像许三多说的“不抛弃,不放弃”。这点我也有些做不到,想想自己这几年在网上传道,因为自己的脾气个性古怪,我也拒绝过很多人。其实当老师不仅仅要善于教学,更要承担很多责任和义务,象老子说的“袭明”,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我暂时还做不到。老子也看到了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在这段里最后几句,他又告诉我们:要彼此重视学习、借鉴,否则即使你有智慧,也是迷糊之人。
道教里有很多门派,其实无论什么派,都有其独特的修炼体系。但是彼此之间也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我们个人之间也是如此。
后一篇:冤亲债主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