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晚上好,我们今晚继续讲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古人称之为“四有”,我们听老子来告诉我们。老子讲大道废,他在这里所言的大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的规律及法则,在这里就是指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就是仁爱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
老子是体道圣人,他深明事物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也就是一阴一阳的转化.矛盾着的双方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只强调一个方面,矛盾必然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他说:
当大道遭受到人们的漠视,抛弃之时必然会有人为倡导的仁义,当智慧创造能力发明能力发达之时对于社会就会产生大的虚伪.脱离了大道而强调智慧,阴谋诡计就会相伴而生。传统的社会观念,是建立在伦理道德之基础上的,老子在这里却认为提倡的仁义道德都是大道偏离了人类自心,使人们欲望膨胀而衍化出的恶果与无奈。物欲是人本身就与之而来的,但过度的物欲就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都是后天而来的,如果社会本身就是至纯至朴的,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那么社会伦理道德还会有谁单独地去主张呢?
这就是老子比孔子的高明之处,社会的复杂就在于人性对于欲望的不节制,我们修道之人只有修好自身,才能调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所以老子讲的“无为”。
我们人类,是种很复杂的动物,都能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处理事物,但这会使人自心狂妄,不懂的遵循大道之规律,所以人们离道越来越远,就象现在,社会高科技文明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但是,社会上种种怪事也都应运而出,种种犯罪,欺诈,凶残,贪婪等等人的丑恶心性都表露出来,而过去社会生产力虽然低下,但人们都保持着淳朴的民风。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这句时,还是肯定了忠孝之道。我们道教里有一个派别,叫净明忠孝道,又称为净明派。此派由晋代许真君开创,至今也一千多年历史,此派就是以修净明忠孝之道为主,后融入正一派中。忠孝是儒家的伦理纲常,神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忠孝神仙是净明道派以儒家的伦理纲常结合道教的神仙思想二修身炼己、敬君孝亲的修道法则。对于教徒和信教群众,净明道派提倡先从侍奉双亲开始。净明道派尊奉许逊为教祖,后人也称为许真君。据史书记载:许真君幼孤,天资颖悟,赋性仁孝,祖母万氏经常勉励他用心攻读,对真君一声影响很大。他年轻时就开始学道,并练得一手好箭法。传说有一次,他在山中打猎,见到一只母鹿,便引弓射去,一箭射中。母鹿受伤,在奔跑中产下一子,它便不再逃跑,停下来忍痛舐吻流产的胎儿。真君见状,十分不忍。从此折弓弃矢,发奋耕读,其博通儒家经史,还精通阴阳之理,懂得天文历法等诸多知识,后举为孝廉,并任过蜀郡的“旌阳令”。在其为官时,他除去繁苛,救大灾,治大疫,并教民忠、孝、慈、仁、忍、慎、勤、俭,使所辖之地,民无盗窃之事,也少竞争之非,吏与民、民与民能够和睦相处,一方安泰,鸡犬得宁。后因其看透官场之事,弃官东归,得受湛母道法,镇伏蛟精,为民除害兴利而得道飞升。据《许真君仙传》记载,许真君在归隐旧居的数十年间,精修大道,曾著《八宝训》,大力阐扬“忠、孝、廉、慎、宽、裕、容、忍”等思想内容,积极化导于乡里,使百姓“迁善远恶,孝悌兴行”,乡里民众敬仰其德,深受其恩,因而祭祀之。自唐宋以来,有胡慧超、何真公、周真公、刘玉、黄元吉等高道大德,禀其真诠,创立了净明忠孝神仙之道,倡导忠孝神仙之教,教化世人净明以正心诚意,忠孝以扶植纲常,追求“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的人生境界。其核心则是要以真怯妄,心定神慧,大忠大笑,于道清净。
古之成仙者,多是忠臣孝子。我们看六十花甲子元辰太岁星君,都是忠臣义士。
六亲就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当一个家庭出现不和,当一个国家出现混乱之时,就会有孝子忠臣站出来,维护国与家,只有当家庭不和睦之时,社会动荡之时,慈孝忠义的观念才会提出。忠臣平时是不争名夺利的,当天下动荡之时,就挺身而出。像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那么多的抗日英雄。
老子这么说,实际也是不主张片面强调忠孝仁慈之说的,他还是以无为之大道劝世人不远离大道,节欲清静自然。如果不这样做下去,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
这一章与第十九章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后人把这段话分开了。我们接着学习老子的智慧,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智慧是导致社会秩序紊乱的根本,所以他认为,杜绝智慧,抛弃机巧,民众会获利百倍之多,,杜绝假仁假义,民众才能恢复到子孝亲慈家庭和睦,杜绝巧利,私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智慧、私利、仁义这三者用文字表达不足,应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怎么措施法呢?,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杭州有处抱朴道院,是葛洪真人修道过的地方,葛洪写过一本书,在道教里影响很大,就是《抱朴子》。
见是现,呈现,推出的意思。素是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是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规律,社会规律是神圣的,是人类固有的本质。老子认为: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在这里“见素抱朴”对应于“绝圣弃智”。
“少私寡欲”,是说要要节制个人的私欲。“少私寡欲”对应于“绝巧弃利”。而“绝学无忧”,则是说,学至无学才会保持内心的清静,无有忧虑。学习要豁达开明,不能死钻牛角尖。任何学术都要明心明理。
从修炼角度讲,在修炼的大道上,很多人凭着自己的巧智,追求法术神通。所谓的强调仁义,都不是本性,所以到家讲修真,做真人,就应首当忘假我而存真心保持淳朴自然。很多人好学,看书多但是离道越来越远,这就是修道中的:智慧出,有大伪。分别心也越来越多。修道与治国安民一样。六贼就是指眼鼻舌耳身意,就是阴符经说的。修道就是以自身的忠孝之念,就是元神之本,调理制服六贼,使其和谐,国家昏乱就是指自身真气失衡,,修道出现了问题,这是不要去刻意注重这些不利的反映,让元神安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专心于身心得宁静,元神自会调理自身,否则心劳神疲,越走越远,最后静不下来。
老子说的绝圣弃智,就是叫我们抛弃自身后天的杂念智慧妄想,不要自以为是。有很多人修道,觉的自己有两下子,就在功法上妄自而为,不理前人的心得体会,自己盲目修炼终而导致出偏。很多人对于大道都没有深刻的理解体会,大道无为,大道至简。好多求道的人都先好术:学习易,相、符、法,把贪望集于一身,却都忽略了自性中本来就有的真性真道。所以很多智商高学历多学的也多的人却未必能得道,而一些乡野愚人却能悟道,大道本无正邪之分,都是人类后天智慧私欲所造成的。在修真的道路上,以机巧和获利作为自己修炼的方法和目的之人是大有存在的。这些人妄想从他人或天地盗取能量而为一己之私,往往最终都得不偿失。
老子告诉我们修行的秘诀,说到底就是要内心内在却要保持质纯真,尽量减少用心,降低任何的欲望。只有这样自心才会获得清静安宁,从治理国家社会到修身,都一一讲道,希望我们能在修行中去体会去沉思。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