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竹语”:一把获得红点奖的伞
(2016-08-30 09:01:42)《浙商》杂志 姚恩育
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这一路径,依靠设计能力,天堂伞业挣脱了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枷锁,把产品的品牌、外观、传达的理念与背后的故事融合了起来,令“伞”这种传统无比的产品,也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趣味。
在中国伞业企业中,天堂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为人们遮风挡雨、荫蔽烈日的天堂伞,以其可靠的品质、美丽的外观成为人们心中伞的代名词,杭州天堂伞业集团(以下简称“天堂伞业”)也成为浙江制造业中细分行业的冠军,产品质量和技术工艺在全国制伞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传统制造型企业,天堂伞业是如何做到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的大时代下屹立不倒的呢?
一把竹伞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中国式美感”折服红点奖
在人们眼里已经有了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天堂伞,似乎是传统产业的代表。然而,如今它有了新的“成名作”——一把名叫“天堂竹语”的伞。顾名思义,这把伞由竹子做成,融合了杭州风土人情与传统西湖绸伞工艺。撑着这把伞走在细雨迷蒙的街头,难免令人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以及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竹语”,把中国式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
这把伞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杭州天堂伞业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结晶,产品诞生后,一举荣获2013年国际iF工业产品设计大奖和2013年红点设计大奖。“竹语”文化礼品伞正式成为中国伞博物馆的馆藏现代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中国式美感,折服了严谨的世界工业设计巨匠。
“竹语”之所以能获得大奖,靠的可不仅仅只是“长相”。这把伞外观上与其他伞相似,但伞的骨芯全是竹子做的,而非常见的金属或塑料。其造型简洁淡雅,把手的造型结合了人机工程和现代美学,内嵌吸铁石的收合设计独具匠心,通过热压工艺制成的手柄和伞杆粗细均匀。伞面是竹炭纤维材料制成的,并进行了涂层处理,其抗紫外线功能大大优于普通面料,更凸显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既有“颜值”,又拥有天堂伞一如既往的高品质,“竹语”的成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创新设计推动生活趣味
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把晴雨伞到如今的行业龙头老大,天堂伞业有许多同行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的国家级实验室和作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在天堂伞业,产品设计保持着每年90%以上的翻新率,这也是天堂伞广受人们欢迎的重要原因。
而“竹语”的诞生,正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创新故事。
这一设计创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1年暑假,浙大城市学院和天堂伞业合作开展了一个为期近两周的“创新设计营”活动。参与者都是大学生,在激烈的头脑风暴中,他们给出了一个关于“伞”的创意,就是这个团队为之后“竹语”伞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由杭州天堂伞业副总陈晓雷负责,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青年教师李游、张帆、杨程参与设计的“竹语”系列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材料来传承传统气韵,又能够兼顾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摆脱纯手工制作的量产局限?团队在反复商讨后,把目标锁定在“竹”上,因为“竹不仅是一种制伞的原材料,更是一种文化元素”。
“如果材料仍旧沿用代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塑料或者金属,会与普通的伞混为一谈。”但是在结构上,现代伞相较于传统伞更为简洁、实用、坚固。李游说,这一点值得借鉴。
于是,“竹语”文化礼品伞确立了保留传统伞的材料和部分工艺,同时采用现代伞的结构这一设计思路。
然后,就是没日没夜的研发。团队展开了关于伞骨结构、把手造型设计等一系列开发工作,从概念确立、草图绘制、3D模型推导到实物模型的比对推敲,再到现代机床精加工技术,半年时间,“竹语”现出雏形。
近年来,天堂伞业在“竹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开始发掘IP财富。如今,天堂伞业通过与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中国油画大师陈岚等艺术名家合作,将一批题材广泛、生动幽默、老少皆宜的主题作品搬上晴雨伞。最近广受消费者欢迎的一款“竹语”产品上,绘制的是功夫熊猫的图案,成为天堂伞业的新“爆款”。就连刚刚上映的“大鱼海棠”热潮,天堂伞业也没有错过。
可以说,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天堂伞业以设计挣脱了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枷锁,把产品的品牌、外观、传达的理念与背后的故事融合了起来,令“伞”这种传统无比的产品,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趣味。
前一篇:工业设计: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后一篇:娃哈哈:提高就业者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