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良:专注更健康的饮品
(2016-06-24 13:43:32)
文
江国良
重庆渝浙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板凳要坐十年冷。”这原本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用以自勉的治学名言,讲的是做学问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重庆渝浙酒业有限公司20年来坚持在啤酒行业默默深耕,只为生产更健康、更适合国人口感的产品,用实际行动重新诠释了“冷板凳精神”。
“二十年磨一剑,是因为我的固执,而这20年的默默坚守,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渝浙酒业董事长江国良说。
和做学问一样,做企业也要专注、有恒心,在市场分工日益细化的大环境中,那些专注于某一种产品的研发生产或者专注于一个行业的企业,在危险中更具抵抗力,在机遇面前更具成长力。
支援库区,盘活了啤酒厂
1995年,重庆涪陵招商团到浙江招商,江国良了解到三峡工程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后,毅然做出选择:到三峡库区创业,支援库区经济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是一个年产量不足3000吨的乡镇啤酒企业,厂里当时有120个工人,工艺非常落后。”江国良说,当时家里人都不看好这件事,觉得经营这样一个没有基础的工厂,需要投入太多,风险太大。
经过3个月的调查、思考,江国良毅然投资660万元兼并了濒临倒闭的涪陵啤酒厂。
在涪陵人疑惑的目光中,江国良默默地努力着。先更换生产线,把手工设备换成自动化,以“填平补齐”式技改方法,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硬件质量,为产品质量过关打下基础。“那时候当地的商业意识相对还比较落后,我只是把浙江一些已经很普遍的做法带了过去而已。”于是在渝浙酒业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早上所有中层干部都要开会,大家一律站着,挨个发言,短时间结束,开始做事。
通过技术改造、强化管理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江国良使企业浴火重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5年时间,从手工作坊生产到全自动国内先进生产线,啤酒厂年产量从3000吨增至3万吨。“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才是我最满意的。”江国良说得很诚恳。
改进工艺,打造适合中国人口感的黑啤
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后,渝浙酒业的产品在涪陵及周边区县卖得很火。可是好景不长,江国良发现,尽管厂子在扩大,生产线在增加,但是销量却没有同比上升。主要原因是国内诸多大品牌纷纷看准了重庆这个啤酒消费大市场,在主城和各区县都占有各自的市场份额。江国良认为,要想突出重围,只有走差异化道路。
机缘巧合,江国良接触到了德国黑啤。以多年做啤酒的经验,他认为黑啤市场潜力巨大,所以决心打造出中国自己的黑啤品牌——雷诺黑啤。“中国是啤酒消费第一大国,但直到目前,黑啤的年消费量不及黄啤的1%,因此黑啤市场上升空间很大,加上黑啤有保健作用,非常符合现代人注重健康的需求,我看好这个市场的潜力。”江国良分析说。
从德国引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进口酵母菌种和黑啤酒原浆,江国良要求雷诺黑啤的产品质量始终与国际同步。另外,渝浙酒业还与德国政府独营的“中德啤酒学院”合作,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和技术的前沿性。
精品与特色之路越走越宽,“德国原浆黑啤酒”和“原浆(小麦)白啤酒”成了江国良的得意之作,特色啤酒填补了中国啤酒市场的多项空白。
浙商回归,重拾石斛饮料
库区条件艰苦,真正在库区投资实业的浙江企业家并不多,能坚持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就更少了。阔别家乡20年,江国良说:20年前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现在则是响应“浙商回归”的号召“回家”的时候了。
关山万里路,拔剑起长歌。这次回归故乡,江国良想要圆一个20年未圆的梦。
1993年,江国良离开了工作12年的医生岗位,下海与弟弟共同经营一种叫“霍山石斛汁”的饮料。但在那时,铁皮石斛的应用并不如现在普遍,民众对其功效也知之甚少,加上原料稀少、价格昂贵,一罐石斛汁出厂价达5元,在当时可谓高价。
尽管公司已经拿到了生产新资源食品的批文,石斛汁也成功投产,但市场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年来,石斛汁饮料成为江国良的一桩憾事,总是萦绕在他的心头。
如果说,一株小小“仙草”的成长饱含期待,江国良就是那个等了最久的人。随着铁皮石斛行业的不断升温,石斛饮料已经成为各路资本争相追逐的香饽饽。2016年5月,人工种植铁皮石斛进入食品原料目录,江国良认为时机已经到了。
做食品,最重要的就是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安心。江国良发挥了他多年做医生的专业性和敏锐性优势,从生产源头抓起,严格把关,自己承包土地种植铁皮石斛,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改进配方,只为做到安全放心。
眼下,江国良的石斛帝国还只露出冰山一角。在他的设想中,如今技术和销售都不是问题,今后的扩展蓝图就是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浙江作为石斛的主产区,应该做更多事,进一步丰富石斛产品,这需要我们去探索。”江国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