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独家系列访谈④:AlphaGo赢了人类又如何
(2016-04-01 10:18:54)《浙商》资深杂志 牛金霞
人工智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仅此而已。人工智能不会生产出像人类一样的“智能”,而是会不断提供非常有用的技术和新东西。技术对人类来说一直都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替代品,每一种新技术都会给人类创造更好的工作。
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世界第一、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后,围棋被称为人类智力竞技最后的堡垒。2016年3月,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vs谷歌新一代计算机AlphaGo的“人机大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五番棋的胜负是——AlphaGo连下三城并最终以4:1胜出,李世石仅在第四局扳回1分。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人甚至调侃说,人类只有通过拔电源来战胜人工智能(AI)了。
而在硅谷,很多人相信如果人类与机器完全融合,人的智能就能够完全转移到计算机上,传说中的“奇点”时刻很快就会到来。奇点理论在硅谷都快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了。在预言中,奇点到来后,人在某种意义上就实现了永生。
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皮埃罗,却不认同这种“信仰”。通常认为,奇点“信仰”是建立在五个“信条”上的:第一,人工智能已经产生卓越成果;第二,技术进步在不断加速;第三,技术正在创造超越人类的智能;第四,人类可以从比我们更聪明的机器中获益;第五,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至少像人类一样聪明。皮埃罗专门写了一本《智能并非人工》的书来解释,为什么他不同意这五点。
“我并不害怕人工智能,我反而害怕人工智能时代不能尽快到来。”皮埃罗说。
人工智能“不知其所以然”
《浙商》:人工智能取得的成果一直被媒体大肆宣传,您不认为它们很了不起吗?
皮埃罗:人们对人工智能总是过于乐观。1965年,伟大的数学家赫伯特·西蒙曾写下如下文字:“20年内,机器将可以胜任人类可以做的任何事情。”但这一天迄今也没有到来,我看人工智能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新闻头条正相反。
没错,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图片上的猫,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谷歌的团队需要将1.6万个计算机处理器联接起来,建造一个超大规模的神经网络(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的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还需要让它事先看过海量的猫的图片,结果是,它对猫的判断准确率实际上比小孩还低。
人工智能的大部分进步其实都在围绕“识别”做文章,也大都发生在神经网络领域。神经网络的局限性是,它背后是“模式匹配”运作原理,你需要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把所有的问题转换成“识别”问题。神经网络用的是数据统计方法,它知其然,但却永远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可以教会神经网络识别很多东西,却无法教会它们理解这些东西的含义,更谈不上让机器具有人类敏锐的洞察力,这也是为什么机器知道的技巧不能应用到其他领域。人类大脑将惊人的计算能力装入一个狭窄的空间只使用了20瓦特的能量,而IBM的“深蓝”却需要8.5万瓦特。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本身没有问题,我只是不确定放弃人类特有的基于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就好像过去我一直反对放弃神经网络一样。
技术到底进步了多少
《浙商》:虽然人工智能目前尚有很多缺憾,但当今各种技术进步如此之快,还在不断加速,机器会越来越智能和强大。
皮埃罗:我对此深表怀疑。当然,技术一直在进步,但你真的确定今天的技术相比过去进步了很多吗?1969年,人类首次成功登陆月球,47年后的今天,有几个人被成功送到其他星球了呢?1969年,超音速飞机协和号被发明出来,不幸的是,它甚至都没能继续飞行到今天。1969年,第一个移动式机器人Shakey被研制出来,今天又有多少人拥有一个机器人呢?
有时候一些看似重大的改变只是市场需求创造出来的新时尚,或是商业模式的改变而已。这些改变也许是“进步”,然而,它们主要让少数几家大公司受益,这真的是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吗?
比如,无人驾驶并不是我们从人工智能中受益的例子,相反,它恰恰说明了高科技公司跟现实世界的距离有多远。无人驾驶的支持者坚信它可以减少车祸,拯救生命。然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2016年最新报告显示,他们在14个月的测试中遇到272桩意外事件,如果没有人类驾驶员随时准备接手,意外会更多。如果真的要减少车祸,火车、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安全性比汽车高多了,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超人类智能早已存在
《浙商》:所以您认为以我们目前的技术离创造超人类智能还很遥远?
皮埃罗:其实超人类的智能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大部分动物能够看到、嗅到、听到我们看不到、嗅不到也听不到的东西,它们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智能早就远超人类。我们身边的很多机器早就能做人类做不了的事情,比如钟表,一直都在做着“计时”这个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但人类真的能控制钟表吗?你确定不是钟表在控制人类?一些哲学家很早就有了技术利用人类来进化的观点,我不太确定奇点理论所说的超人类智能到底是什么,非人类智能与超人类智能到底又有什么区别?
再看奇点理论中最让人害怕的地方:超级智能的机器能够控制甚至杀死人类。确实如此吗?
所有的技术都能杀死人类,比如强大的原子能能杀死人类。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避免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这样的灾难再发生;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了,我们又如何用技术迅速将伤害降到最小。
现在人工智能在做的事情是试图复制人类的大脑,并假设这个大脑会再接着演化出远超人类想象的“超级智能”。这个观点设定的前提是,我们的大脑比所有动物的大脑都强大;事实却是每种动物都有特别擅长的领域,很多种动物的大脑都能处理我们人类处理不好的事情。
我们认为自己的大脑比动物更优越,无非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杀死它们,几乎再找不到任何一种像人类这样热衷于大量杀戮其他动物和不断破坏环境的物种了。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在复制人类的大脑,那它一定也会复制同样热爱杀戮和破坏的大脑。
所以,我实际上希望人工智能不要去简单复制人类的大脑,能不能去创造一个更好的呢?甚至创造一个“最好的大脑”,一个能够向所有物种学习它们最好一面的大脑。总之,在很多情况下,我都宁愿一台机器表现得更像大猩猩,而不是像人类。我希望人工智能可以让世界更加安全、干净和美丽,而不是造出更多重复人类已有错误的机器来。
人类智能正在退化
《浙商》:人们可以从比我们聪明的机器中获益,是支撑奇点的第四个“信条”,您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
皮埃罗:图灵测试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机器才能和人类一样聪明?”我总是开玩笑说,要达到这个“临界点”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让机器更聪明,一种则是让人类变得更蠢。
这种危机正在上演:人们不断制造着让自己退化的工具。这些项目不断要求我们变得跟机器一样,说着一门“机器语言”,表现出机器才有的行为,跟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机器互动。我们已经习惯了像个机器一样说话,甚至连话也不用说,只要按键就可以了。人类朝机器进化的速度比机器朝人类进化的速度快多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担心“奇点”,却担心人们在用技术变得更蠢而不是更聪明的原因。
最后,我要说的第五点,“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至少像人类一样聪明”,确实如此吗?
图灵测试并没有对由谁来做测试评委作出界定。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33%的英国皇家学会的评委都被计算机成功骗过了。如果将英国皇家学会的评委换成其他人呢?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办法衡量机器的智能,整个图灵测试的定义其实是非常含糊的。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完善加强人体
《浙商》:您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会是什么?
皮埃罗:人工智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仅此而已。人工智能不会生产出像人类一样的“智能”,而是会不断提供非常有用的技术和新东西。技术对人类来说一直都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替代品,每一种新技术都会帮人类创造更好的工作。
“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他生前一直倾向于使用“增强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他认为机器会让我们的智能更强大。
这一点在仿生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用机器来完善、加强人体,而不是取代人体。半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这不是什么坏事,就好像我们现在戴眼镜和使用助听器一样。我甚至觉得,神经植入物可能会在人工智能之前改变很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