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杂志 作者:楼方芳
无论是医院科室里的医生,还是未来想要多点执业的医生,都可以通过“杏仁医生”这个平台打响个人品牌。“杏仁医生”为平台上的医生们设立了专享的顶级律师团队和数百万元的医疗纠纷保险,避免了医生的后顾之忧。
从第一天起,马丁(Martin Shen)就知道创业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尽管如此,他毅然放弃几百万的年薪,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创业者。
在正处炎热季节的上海,马丁和几个合伙人创立的上海爱海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在搬家,因为公司的发展,之前的创业场地已经容纳不了日渐壮大的队伍。而在不久前,平台名称也从“看处方”正式更名为“杏仁医生”。
“虽然拿到了2轮投资,但我依然是个没有薪水的穷CEO。”马丁笑着说,下午1点多,他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跟《浙商》记者聊着他们的创业故事。
“患者粉丝带着走”
“医生的脑力与体力的付出,应该被真正地尊重,应该体现在直接对应的匹配的合理回报。”马丁说,“中国现在的体制,是逼着医生廉价地多看一些患者,间接多产生一些灰色收入,这种间接只会让医患关系越来越糟糕。而导致这样糟糕局面的正是患者对医生缺乏足够的信任。”
马丁曾经做过统计,医生对患者只需要表现出多关注一点点,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方案的信任度会从26%上升到83%,这和医生的职称、头衔、治疗方案没有关系,仅仅是沟通上的一点点区别。
医患关系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
医者仁心,医生对自己的患者原本都有关心体恤的情怀,只可惜体制没有给一个健康的环境,导致了很多误解和矛盾。
所以,在医疗行业浸淫多年的马丁带着汪院,与来自腾讯的徐琳,一起建立了一支互联网精英团队,构建了一种新的医患模式。马丁给平台取名“杏仁医生”,谐音“信任”,也取义“医者仁心”的引申。
“杏仁医生”是一款专业高效的医患沟通管理工具,医生可以通过“杏仁医生”与其就诊的患者建立更深入紧密的联系,并提供特色的随诊、跟踪、交流、检索功能,是医生的重要行医辅助工具,可以为自己的患者群提供各种多样的特色服务。患者可以通过“杏仁医生”与自己熟悉、信任的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医生沟通,直接解决传统门诊的沟通短板——患者很难在陌生医生面前的几分钟内清楚准确专业地描述病情,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这种天然被动,容易导致各种沟通治疗问题或障碍。
在“杏仁医生”这个平台上,医生或科室可以用手机轻松管理自己的患者,提高了效率,减少工作量,这种新的医患模式也为医生带来更多收益。同时“杏仁医生”团队凭借自己在互联网的经验和实力,帮助医生面向6亿微信、微博用户提升名气口碑和影响力,实现“患者粉丝带着走”。为无论是稳定在医院科室里的医生,还是未来想要多点执业的医生,都打下个人品牌基础。而且,“杏仁医生”为平台上的医生们设立了专享的顶级律师团队和数百万元的医疗纠纷保险,避免了医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已经有几千名走在前面的医生,率先进入这个平台。马丁惊喜地发现,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医生的行为在发生转变,他们也带动患者行为观念的变化。
在澳大利亚有着多年全科医生经验的马丁说:“在‘杏仁医生’平台上的环境,也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实医疗环境,这让我清晰地感知到,我们今天做的事情,有可能在未来改变整个社会。”
医疗互助平台
除了给医生提供管理平台,“杏仁医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医疗互助。马丁、徐琳、汪院三个怀揣不同理想的年轻人,之所以结缘“杏仁医生”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家人的不幸遭遇。
“在我父亲患病时,特别了解患者四处寻找治疗方案的需求和心情,我就想,有着类似经历的病患应该有一个可以互相帮助的医疗平台。”马丁利用身边的资源,走访世界各地的名医、名院,积极寻找医疗方案,“我有这么好的资源,可是别人不一定有,所以我建立了‘杏仁医生’这样一个平台,希望通过互联网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效、实用的医疗信息。
实际上,对于胃病、癌症这类普发的疾病,已经有了很多先例,病人之间通过分享治疗方案,效果往往比单纯挂号去看专科医生的建议来得更为全面。
由于徐琳有13年资深互联网经验,是腾讯多个明星产品的创始人之一,如QQ秀、QQ农场、QQ空间等,所以除了国内的医疗互助,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杏仁医生”还携手QQ空间、腾讯公益、国际顶尖医学中心搭建国际医疗求助平台,为患者获取更多治疗方案。
“我认为,最好的医生不一定是那些最好的医院里面的名医,而是那些愿意为病患多花几分钟研究病情,真心关心患者的医生。”马丁对《浙商》记者说。目前,“杏仁医生”的网站、APP、微信版本都已经上线,吸引了不少风投的目光。他的团队已经获得光速安振数百万美元投资,A轮千万级的投资即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