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浙商》杂志 记者 沈晓琳
作为一款旅行记录与分享手机应用,“在路上”于今年4月推出了第二款APP“淘在路上”——主打休闲度假和特惠机票酒店套餐商品的“移动OTA”,完成了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也正是基于这个假设逻辑,陈伟辞去了上市公司高管一职,组建研发团队,并于2012年1月发布了提供出行攻略与记录功能的旅行社交APP“在路上”。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发布“在路上”后的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陈伟和他的团队主要做了两件事:吸引用户和积累用户。
“在路上”前期推广的方式比较讨巧,陈伟表示他们首先把APP放到旅行爱好者的圈子里做推广,由于用户针对性强容易引发认同感,于是很快吸引到了一些旅行达人的关注,“然后通过和不同垂直维度的旅行达人合作,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用户量得以累积。”
旅行社交APP的开发门槛不高,在功能模块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只有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才会被沉淀下来。陈伟对此表示,无论是图文展示方式还是地图导航技术,“在路上”团队在提升用户体验上做了不少尝试。“我们的产品平均每两周就会有一到两次的版本迭代。”
对于如何才能精准把握用户的诉求,陈伟透露团队曾经邀请用户提交他们对“在路上”的看法。“我们希望和用户有比较深的互动,这样才能了解用户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同时我们对数据挖掘也非常重视,专门从艾瑞挖了做数据分析的人,并且要求公司全员投身数据运营,每个人都要对数据敏感。”
如此精细“打磨”才有了目前公认最易上手的“在路上”版本:旅行目的地图片以瀑布流形式呈现;系统按照用户碎片化发布图文的时间自动排列地理位置,等行程结束,就是一份清晰的依据时间轴发生的旅行游记,免于用户事后再整理;更重要的是,“在路上”支持文字图片离线保存,充分考虑到旅途过程中出现没有网络的状况。
“24小时便利店”贴身服务
在不间断组织用户举行线上、线下活动,而且与The North Face,《孤独星球》杂志等旅行装备和旅游媒体进行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在路上”联合创始人浦明辉见证了APP用户数量级的增长:从100万到500万,再从500万到1000万……“目前已经突破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有25万!”浦明辉自豪地表示。
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后,“如何建立交易闭环”是所有旅行社交APP商业化突围的下一步考虑。而于今年4月28日上线的APP“淘在路上”,正是“在路上”团队推出的移动电商平台,集结了众多提供线下服务的供应商,主打推广当地游和周边游产品。
“如果说‘携程’像百货商场,‘去哪儿’像家乐福超市,那么‘淘在路上’想做的,就是为旅游者贴身服务的24小时便利店。”浦明辉表示,“淘在路上”的意义在于适应旅行路上的移动应用场景,帮助自由旅行者像扎根生活在当地的人那样玩转自如。
他认为人们口中的自由行其实很多是伪自由行,“人们买好机票、订好酒店到了三亚,到了普吉岛,但是该去哪儿玩却并不清楚。所以‘淘在哪儿’的概念是随走随定计划,到了目的地打开APP,它会告诉你身边有哪些当地游和周边游产品,让你从容安排出一段丰富多彩的旅程。”
在4月28日进行的产品大促活动中,“淘在路上”也以单日移动端成交金额超过200万元,最高同时在线达到2万人的表现,证明了用户的强劲需求和模式可行性。“上百款当地游产品的促销中,‘迪斯尼双人套票’、‘全国往返香港自由行’在数秒内就被抢购一空,与我们分析用户人群后得出的结果一致,‘淘在路上’最受大学生、亲子家庭以及自驾游人群的欢迎。”浦明辉说。
大数据分析后再做产品推送
浦明辉坚持“在路上”和“淘在路上”现阶段更适合分开独立运营。“当用户对‘在路上’具备分享、记录功能的印象已经固化的时候,会对‘淘在路上’的商业化运作产生排斥,这是一个需要逐渐转化的过程。”
但他同时表示“在路上”和“淘在路上”两者也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一个是由碎片化内容模块构成的旅行记录,一个是由碎片化商品模块组成的旅游电商,完全可以用内容带商品,用商品带内容,通过有机整合,在用户和产品间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淘在路上”正是如此践行的。“如果是往年暑假,‘淘在路上’一定会推送大量以东南亚为主的旅游产品,但是今年我们决定推日韩等东亚国家、甚至是北极的旅游产品。”浦明辉解释,他们分析“在路上”最近半年生成的内容信息,发现用户对东南亚国家的信息检索量是以前的一半,说明用户对这些国家旅游兴趣点正在下降,再考虑到当地动荡的政治局势,所以及时对“淘在路上”的产品做出调整。
2013年年底,“在路上”配合塞舌尔旅游局成功进行的旅行推广活动,也让“在路上”团队意识到整合上下游资源的可行——上游是目的地旅游局资源,下游是旅行社的产品和用户需求,把资源打包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的产品。
“相信凭借在团队、资本、用户、产品、模式等方面的优势,2014年‘在路上’必将成为移动端旅游平台的第一集团。”浦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