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愿民办学校能够得到更为公平的政策;第二,愿在外地投资的浙商更为团结;第三,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时值岁末,记者在南昌采访浙商陈志胜,问及他对新年的愿望时,他提了这样三点。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愿望,却是来自于陈志胜三重不同的角色:就个人来说,他是“董事长”——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董事长;就一个群体来说,他是江西省浙江总商会会长,是在江西创业的浙商的“娘家人”;就一个国家来说,他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国事,履行着人大代表的光荣职责。
“虽然是浙商,但他更像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党政干部。”熟悉了解陈志胜的会员们都这样说,陈志胜做的事情,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所愿做的:办学校,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投资;做会长,完全是为了服务在赣浙商;当代表,更是带着‘天下为公’的想法而参政议政。”
“董事长”
上世纪末,民间资本得以注入教育,各类高校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陈志胜敏锐地捕捉到了事业发展的机遇。“我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像我童年一样失去上学的机会!”这是陈志胜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创办学校的初衷。2000年下半年,他在大江南北考察三个多月,最后把投资办学的地点锁定在江西南昌。从2001年1月开始,他投入资金租用校舍,开办了江西外事科技专修学院。当时学校一度发展艰难,曾经使陈志胜想撤资“打道回府”。恰在此时,“中部崛起”的经济战略重新鼓舞了陈志胜。他加大投资,并与华东交通大学合作,在南昌市近郊的黄家湖畔兴建了一所统招本科的新高校“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虽然也是“董事长”,但在陈志胜看来,办学校比办企业要艰难得多。“办企业,有时几个月就可以建起厂房、投入生产,一年就可以有回报了,而学校起码要10年以上。办学校是一个长线投资,回报比较慢,但比企业要稳扎得多。”为了吸引高素质的生源,并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复合型人才,陈志胜先后共投资16亿元建设学院。
尽管眼下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陈志胜坦言,他也是近两年才稍稍感到有些轻松。教育产业是一项长效投资,短期内很难见效益。学院创办之初,他也曾顶着极大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周围巨大的诱惑。当初刚到江西时,身边的许多朋友都选择了赚钱快的房地产业,而且很快都发了财,只有自己“独守清苦”。但他始终认为,一个人选对一件事,并把它办好了就是成功;想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就会坦然面对一切诱惑,就会心平气和地放弃很多东西。
“会长”
尽管自己事务繁忙,但陈志胜对自己的另一个角色——江西省浙江总商会会长一点也不马虎。
2002年8月,在浙赣两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江西省浙江总商会(初名为江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成立,陈志胜被会员企业推选为会长。由于他工作出色,加上诚实守信,凝聚力强,在此后的2006年、2010年总商会的换届选举中,又两度连任会长。
为此,从商会成立之初,作为会长的陈志胜就拟定了“代表浙商、连接政府、服务会员、奉献社会”的商会宗旨,想会员企业之所想,帮在赣浙商之所需,既坚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人大代表”
作为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志胜有许多身份,但他最看重的身份也投入最多心血和精力的身份只有3个:除了“董事长”,“会长”,另外一个就是“人大代表”。
2003年1月,陈志胜被选为第十届江西省人大代表;2008年1月,陈志胜又光荣地成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1月,他又连续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然,“董事长”“会长”的身份,令陈志胜贴近民众,贴近经济的主体,令他掌握了第一手的关于社会经济的一些问题,为其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方面提供了最真实的材料;而反过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也有助于其“会长”工作的开展。
自从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陈志胜利用这双重身份,每个月都到地、市调研,与当地政府领导积极沟通,一则为当地提供建议,介绍浙商投资,一则了解会员企业的困难,维护会员企业的权益。在短短的数年中,陈志胜走遍了江西省所有的11个地市,100个县、市、区。“其实我们维护了企业的利益,也是维护当地政府的利益。只有客商在你这里发展好了,别的客商才会继续来投资。”陈志胜说,有时客商企业难免会与当地政府部门发生冲突,而自己作为第三方调解人,所处的原则就是:企业必须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必须考虑企业的利益,营造亲商、安商的招商环境。
陈志胜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想投资的领域只有三个:医院,学校,老年公寓,这些都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投资。他一直认为,“奉献自己、回报社会”是一个人应有的目标。人生短暂,走过的岁月不过百年,而他要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更久远的浙商创业、奉献、树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