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浙商网
关键词 楼市调控
评论人 楼永良
事 件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3月1日发出要求做好房地产调控工作的通知,即后来所称的“新国五条”细则。自2009年12月份开始楼市调控以来,政策经历了四次升级,分别是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2013年2月20日出台的“国五条”是第五次调控升级。“新国五条细则”出来之后,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点 评
国务院通知加强房地产调控。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地产转让需征收20%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从政策本身,可以读出政府层面所释放的强烈信号:房产市场的“去投机化”乃至“去投资化”已成定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动作将通过以更为严格的法规和税收调控手段来完成;政府不让民众将地产作为投资性产品。
在“新国五条”细则出来之前,从第1、2个月的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初的地产市场实质已经处于上行通道,多项调控手段效果淡化,似乎说明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大于调控的“有形之手”。
不过,为何中国的地产市场一不小心就是蒸蒸日上?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市场的整体向上是一个基本事实,在城镇化的前提之下,如农村变成城市、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序列、大城市发展为超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似乎无可避免。
从另外一个层面,即中国的消费文化来看,中国人对置业与不动产情有独钟,这也折射出中国人对于预期的不确定性,对于生存的不安全感。
在“新国五条”引发的众多争议中,最为集中的一点是,这样的一个实施细则,究竟是起到推高房价还是遏制房价的作用?政府的预期意图和最终产生的后果之间会不会产生巨大鸿沟?
在我看来,房地产价格整体应该会趋稳,在“新国五条”细则出来之后,杭州推出的几块土地热度有所下降,地产商们更愿意按兵不动,再对未来趋势观察一段时间。在整体趋降的判断下,推盘与拿地速度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而税收的加重则进一步起到了抑制市场的作用。
不过,有人粗略地做过一个统计,即在众多的房价成本中,最大的一块蛋糕永远是归属政府的,土地和税收成本占到了其中的60%以上。我们是否可以说,真正推高房价的是土地财政?
对于地产商来说,严苛细则之下,仅仅抱怨或是恐慌是无济于事的。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行业的自我创新,例如旅游地产、养生养老地产等领域,要更加注重生态与配套,注重舒适度与环保等等。刚需之外,消费升级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旧房改造、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化改造等等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我们也开始了对“造镇”、“智能化建筑”、“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拓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