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次告别求“快”的意义

(2013-04-16 10:36:23)
标签:

杂谈

世界浙商网  http://www.wzs.org.cn/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事 件

近日,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谈到了中美之间的差异,“如果美国和中国比速度,中国根本不是对手”,王石说,“那么为什么美国不跟中国玩速度呢?因为它会为过度的速度付出代价。美国要动员起来了,容量非常非常之大。所以我们对美国不是挑战,而是如何更深入地学习,这样你才知道差距在哪儿,要学习什么东西。”

点 评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即使从首批英国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到达新大陆算起,也还不过数百年的历史。只是,在这段并不算长的历史里面,美国拥有了麦当劳、肯德基,拥有了星巴克、耐克与通用。

但我们拥有的只是快餐、鞋子、汽车这些商品,而不是它们对应的品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现阶段,中美对于商业文化的理解存在本质性的差异——中国人热衷于速度,希望“快速,且成本低廉”。美国人则是选择“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获得了最大利益”,比如星巴克其实成本并不高,但却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有“花得值”的感觉。

星巴克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的?简言之,优秀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建立在标准化的快速复制基础之上。

技术的革新是实现这一商业模式的最佳路径。美国的汽车工业标准化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并最终使得美国成为汽车王国。以福特制为例,在7882种专业化的工作中,有949种要求身强力壮的熟练男工,而3338种只需要普通男工,大部分仅需要女工或童工;在采用这一方式之后的1915年,其成本只有1910年时的40%左右。

价值观、商业模式以及技术构成了美国的商业伦理及商业精神,连接起它们的是企业。理查德·泰德罗在《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一书中写道:“他们(企业家)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的秩序、制度和文化。”

美国商业价值意识,一直到一个世纪以后,才缓慢地传导到太平洋对岸的中国,成为一种新的推动力。

30年以来,中国已今非昔比,今天的我们应该怀抱一种怎样的意识去迎接这个时代?是沿袭草莽的发展,还是寻找更加商业、理性的道路?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历史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发展的提法,由过去的“平稳较快”转向“持续健康”发展,这说明,未来的政策导向将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们首次不再将“快”作为经济增长的标准,而是倡导价值的回归,这或可视为最大的亮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