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叶光伏:自动化的魔术
(2013-04-07 11:14:55)
标签:
杂谈 |
世界浙商网
《浙商》记者 傅永恒
关键词 乐叶光伏
如何在人力上节约成本又不影响生产,甚至在减少人力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自动化将为此带来改变。
招工难近年来已经是制造业企业最为头疼的事情,即便上调工资,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一些对劳动力依赖比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仍难以保证招到足够合适的工人——新手得进行上岗培训,熟练工要加工资;而且熟练工会因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跳槽,企业几乎随时得准备招聘新的工人。
招工难,管理亦难
地处浙江衢州的乐叶光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叶光伏)遇到的问题比单纯的招工难更为麻烦——员工管理难也是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难题。
乐叶光伏当初为了接近原材料产地——开化,将工厂建在了衢州,但没想到用工麻烦随之而来。
首先遇到的是招工成本问题。衢州近年来大力发展低污染工业,拒绝了很多高污染企业。因此这里的工作岗位和其他城市相比较少,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也不如其他城市多。
随着90后员工的增加,乐叶光伏在人员成本上也日益增多。“我们现在要给员工提供宿舍、食堂、篮球场,不然很难招人。90后员工不但对工资要求高,对生产、生活环境要求也很高。”总经理崔慧林说。
“最重要是务工观念不一样,衢州人眼里,工作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命令更为重要。”崔慧林举了一个例子:衢州这边每年11月前后是橘子成熟的时间,一些本地员工会请假回家摘橘子。
“我给他们算过账,请假一天,当月的全勤奖就没了,请假当天的工资也没了,不如花100元请个人帮忙摘橘子,在工厂工作一天的钱绝对比100元多。但他们还是一个个请了假。”崔慧林边说边摇头,神情颇为无奈。
招工难,管理也难的问题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企业之间对熟练工的竞争也与日俱增,员工的薪酬随之而涨。如何在人力上节约成本又不影响生产,甚至在减少人力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自动化是答案之一。
效益账单
招工难加上本地员工的管理难度大,崔慧林觉得即便招工招到了,但在生产管理上还是太被动了,生产效率也不高,于是在2009年开始寻求另一条提升生产效率的路径——生产自动化,能自动化生产的环节,尽可能地采取自动化生产设备,减少用人。
目前乐叶光伏主要在电池片焊接的工序上进行生产自动化的改造,用自动焊接机代替人工焊接。“组件的其他步骤我们大多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最初的焊接、最后的清洗两道工序是人工为主。现在我们正在将焊接的步骤自动化,这个步骤完成后,我们会对清洗的工序进行改造。”崔慧林道出了乐叶光伏在生产自动化上的计划。
乐叶光伏目前有两条组件生产线,一条采用4台自动焊接机,另一条则是人工焊接。自动焊接机每台价值100多万元,占地面积估计约8平方米。
自动焊接机引入后,大幅减少了焊接环节的工人,以前一条生产线的焊接环节需要40多个工人,现在直接减少到6至8人。
不仅如此,自动焊接机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自动化生产线上需要:焊接6至8人,叠层8人,层压5人,测试1人,削边1人,清洗10至12人,一个班次能够生产1000片产品。
人工焊接的生产线上,在其他环节人工不变的情况下,焊接环节需要40多人,一个班次生产300多片产品。如果要达到自动焊接生产线的同等产量,不光要增加2至3倍的工人,也需要更大的操作面积。
“机器生产,质量恒定,设定好怎么样的产品就是怎么样的;人工生产就不好说了,工人难免会有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崔慧林对于生产自动化带来的好处赞不绝口,“生产自动化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生产环节,还影响到公司的其他环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产量的同时,不需要扩大生产团队,一台自动焊接机就帮公司减少了近30名生产工人,只需要增加销售团队。”
乐叶光伏在2009年时只生产电池片,60多人的生产团队;如今增加了组件生产部门,新增了103名生产员工。乐叶光伏2009年完成了8600多万元的产值,2012年则一下子超过了5亿元。增产不增人,一方面是因为组件是电池片的下游,利润更高,另一方面也因组件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更高,需要的工人较少,人力成本更低。
让机器干更多的活
乐叶光伏生产自动化的下一个优化环节是清洗。
组件里的电池片由两片玻璃夹紧,人工清洗力度发生变化的话,很容易使组件上产生肉眼不易识别的裂痕,只有测试才能发现。
机器自动化清洗可以做到用设定好的频率和力度进行清洗,能够有效避免因力度不一形成的裂痕。
同时引入机器自动化清洗后,每个班次预计可以减少一半的工人,也就是从每条生产线的10至12人,缩减到5至6人。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产值翻番,生产人员还要减少。”乐叶光伏董事长叶志卿说。
“生产自动化要一步一步来,根据公司产量和现有工人的数量进行,如果一步到位,将所有环节全部生产自动化,会给公司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消化这些工人会成为难题。”崔慧林对想要在生产自动化上有所作为的企业如此建议。
[专家点评]
减轻劳动力成本的三个“凡是”
文 │ 鲁柏祥 浙大管理学院博士、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我一直主张企业运营过程中坚持三个“凡是”,第一个就是“凡是能用机器的就不用工人”。除了艺术品之外的工业产品,没有工人能够做得比机器还要好,还要有质量保证,且机器生产的效率比人工生产高。西方的工业化就是靠机器实现了产品的复制,并以此积累财富。
第二个是“凡是要用人的环节一定要用高素质的人”。企业的竞争不应该是员工工资的竞争,而是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越低,企业越有竞争力。高素质的员工能够冲抵多个低素质的员工,而且有效降低员工数量,少而精的高素质员工带来的管理成本比多而滥的低素质员工要低很多,也更易于管理。
第三个是“凡是能用钱买到的东西就不要自己做”。能够用资金购买的东西,必然是经过市场竞争的,品质高、效率高、成本低,自己去研发、生产反而会提高成本。
这三个“凡是”有个共同点: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员工数量,既提高效率,又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