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再不来就晚了
(2013-04-02 10:28:46)
标签:
杂谈 |
世界浙商网
《浙商》记者 王文正
关键词 武汉 浙商
武汉,这个曾为中国古代四大商镇之一的江城,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至少在未来10年,这里的发展速度会快过长三角地区,对我来说,越早回来,越占先机。”肖刚说。
肖刚是圣奥集团湖北分公司总经理。7前他从老家湖北十堰来到浙江找工作,先在绿源集团做过几年销售工作,2011年到了杭州,在圣奥集团从事办公家具的营销。2011年底,他回十堰时路经武汉,惊讶于武汉的发展,于是向集团总部要求回到湖北开拓市场。
“这里有成百上千的产业园,有成千上万的工地,更有无数浙商在这里从事地产、建筑。对圣奥来说,无论是办公家具还是民用家具,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再不来就晚了!”
去年3月,肖刚到武汉后迅速组建团队,四处“扫楼”。至去年年底,他交出的销售成绩是1760万元。对这个数字,他感到勉强满意。“去年刚来,实际上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今年我们湖北分公司的销售目标是3000万元。”
对肖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目标,因为他的背后,站立着无数正在兴建、崛起的高楼。
武汉已经进入大建设时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武汉城区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方圆一公里内,必有正在施工的工地。
或许正是因为此,武汉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工地”。在这块“工地”上,浙商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建设者。浙江省建设厅湖北办事处副主任徐海斌告诉《浙商》记者,在武汉,浙江籍的建筑企业有100多家,像中天、中博、华泰等都是代表性的浙商企业,仅中天一家在湖北2012年的营业额就达到40亿元。
普提金集团,自1976年落地湖北,在武汉投资上百亿元,成功开发了欧洲花园、凯旋门广场、东湖春树里等多个项目,一手打造了武汉“徐东商圈”。
中大集团,总投资48亿元,开发长江紫都项目,南北绵延拥揽4200米的一线江岸,总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打造集居住、办公、商贸、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国际滨江综合体,把武昌江滩打造成南外滩首个超级大型社区。
除了房地产业,目前,在武汉的浙商正在由传统的商贸,逐渐转向实体,兴建现代工业园,进入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
武汉已经进入大建设时代。
据统计,目前武汉在建工程9000多个,年内这数字将突破一万;规划地铁13条,里程560万公里,年内除在建的4条地铁线外,还将新开工6条地铁线,形成10条地铁同步建设的壮观局面;年内计划建设绿地780万平方米,植树75万株;年内续建鹦鹉洲长江大桥及两岸接线、江汉六桥、杨泗港快速通道四新段等工程外,还将新开工第十座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江汉四桥(月湖桥)及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年内续建二环线雄楚大街段、墨水湖北路段;新开工三环线北段综合改造、三环线西段综合改造、中南路与中北路综合整治等工程,新建长江大道二期、武咸公路改造、长丰大道、国博大道、机场路高架等工程。
过去曾有“大上海”、“大武汉”的说法,上海的大是荣耀光华、明珠璀璨,武汉的大是三镇鼎立、九洲通衢,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1999年,美国著名学者未来学家麦金利·康韦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发表了题为《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预言武汉将进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之列,并将“淡水资源丰富、腹地市场广阔、科教实力雄厚”的武汉列为未来世界第二超级城市。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说,经过精确测绘,武汉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这一切,一言以蔽之:大武汉的时代已经来临。
武汉遭遇“浙商制造”
从事电缆的制造与生产,郑巨杨只能说是“半路出家”。2006年,当他在武汉设厂从事电缆的制造时,其实已经错过了电缆行业最容易赚钱的时期,这个行业已经是一片竞争的“红海”了。
然而,郑巨杨说:“什么是浙商精神?就是在石头上都能开花!”
为了在电缆这一陌生行业中开出自己的花朵,郑巨杨倾注了全部的青春和热情。
在管理上,他每天工作10小时,其中只有1小时左右在办公室,其余时间全泡在车间,对于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熟稔于胸,甚至仅凭细微的声音,就能分辨出设备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他又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在材料开发上,研发出一系列耐高温、低温,防火、抗辐射,高阻拦性、高复合型等新型材料,可以广泛用于高铁、飞机等高端产业。
因此,在电缆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两三个点的情况下,郑巨杨的安普电缆却迎来了高速发展:在过去3年,企业年均以40%的速度增长,而在未来数年,郑巨杨相信:“每年都会有100%的增长!”
在武汉的“浙商制造”中,与郑巨杨同样具有专注精神的,还有付俊。在武汉的激光产业界,付俊这朵“铿锵玫瑰”已经耕耘了21年。在她的华俄激光集团的展示厅里,《浙商》记者看到了他们十几年来生产的一代又一代的激光产品,特别是2009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幅面金属激光切割机的成功开发,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予的专利,而且将华俄激光推向了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华俄激光被武汉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武汉,为“浙商制造”增光添彩的,还有一串名单:武汉长兴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武汉天黎轮胎有限公司……
“武汉的土地成本低,水电资源丰富,人力成本较东部低,交通发达、物流方便,各级政府也都很重视。”郑巨杨说,这是在武汉投资设厂的优势,也是吸引浙商陆续前往武汉投资的原因。
从汉正街到汉口北市场群
说起武汉,就无法绕过汉正街。
现在已经无法说得清,究竟谁是第一个来到汉正街淘金的浙江商人了。但至少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汉正街在经历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开张那一天,就有不少的浙商开始涌进汉正街了。
30多年来,无数的浙商从汉正街的商摊起步,走向全国。汉口北市场群是武汉市政府为承接汉正街市场的转移而设的一个大型市场,因而俗称“新汉正街”。从2007年底开始启动的汉口北市场群项目预计投资60亿元,总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是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批发市场。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汉口北市场群其实就是在武汉复制一个规模略小的“义乌小商品城”。汉口北市场群设立了鞋业、小商品、服装、家纺、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十大专业市场,旨在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的批发第一城。
得武汉者得天下。武汉,这个曾为中国古代四大商镇之一的江城,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武汉,再不来就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