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频道 |
分类: 最新看点 |
杭州兴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借道信托,迈出私募基金阳光化的第一步。与大部分公募基金1000元起的认(申)购金额相比,该信托计划的门槛显然要高出许多,其总募集规模为1亿元,而单一客户认购最低不得少于200万元,大部分客户来自浙江。8月16日,该信托计划募集结束正式开始运营。尽管第一个月,这只基金收益回报率仅为1.26%,但其负责人韦杰对未来业绩充满信心。
浙江私募基金走上“阳光”大道
本刊记者 何晓春
“你好!我们是做私募的,我们可以给你推荐股票,由我们操作帮你赚钱,赚了钱之后我们分成。”估计不少人都接到过这样的电话。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私募基金就是这样,一副“地下、坐庄、神秘”的形象。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谋求披上合法的外衣,走向阳光化运作,而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型私募基金成为私募基金阳光化的第一步。杭州兴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他们的上投—蓝宝石(兴诚)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为浙江省首只信托型私募基金。
“对地下私募来说,成绩单是没办法‘见光’的,因为你无法证明哪个账户是你的,监管部门也无从考核你的过往业绩。而我们公司2005年到2006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00%,管理层是有据可查的。”
缘何主动戴上“镣铐”跳舞?
相对私募而言,公募基金受到的约束很多。比如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基金资产净值的70%必须在沪深300股票里面挑选。
由于信息披露,公募基金显然没有私募基金灵活。公募基金购买什么股票必须公布,而私募基金决策程序简单,业绩无需审计与披露,利于管理人贯彻投资策略。所以,很多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并不把公募基金当作长期事业,甚至不少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纷纷跳槽到私募基金公司。
那么,杭州兴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何还要寻求“阳光化”的道路呢?难道他们喜欢戴上“镣铐”跳舞?
杭州兴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杰坦言:“我们推出信托计划是为了做品牌,而公司收益还得靠自有资金。”私募一般都是通过圈内朋友相传募集资金,做品牌对私募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他们碰到了不可逾越的瓶颈?
私募基金,一直是中国法律的真空地带,所以不规范操作的所谓“地下私募”大量存在。韦杰说,兴诚转借信托平台,也是为了与“黑庄”划清界线。“我们寻求合法,也是为了能在台面上与各机构对话。我们现在受银监会监管,肯定比很多还在地下的私募阳光化。目前私募在法律上还是真空地带,鱼龙混杂,这么继续下去肯定无法发展。”
不过,在杭城私募界,也有不同的做法。“我们不需要打品牌!”杭州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私募公司老总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在业界已经很有名气了,这不是指市场名气,而是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我们很多客户是合作了好几年的,跟着我们从熊市里一路过来。打响品牌关键要靠业绩说话,像我们这样即使在熊市中也保持很好的盈利才是王道。”
对此,韦杰不敢苟同。“对地下私募来说,成绩单是没办法‘见光’的,因为你无法证明哪个账户是你的,监管部门也无从考核你的过往业绩。而我们公司2005年到2006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00%,银监局是有据可查的。”
韦杰坚信,在市场上只有主流力量才能活得更长久。“今年年初,散户与地下私募的资金力量几乎占市场的70%,公募基金等主流‘正规军’仅占市场力量的3成。‘5.30’一下子把散户与地下基金打趴下了,而7月的行情是正规军做上去的,管理层并没有出台严厉的政策打压。如果躲在地下,冒险参加游戏,最终肯定会被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踢出圈子。我们想加入正规军,不愿蛮干单干,地下的力量结果肯定走向死胡同。”
“信托型私募基金兼具了公募基金的规范性与私募基金的灵活性,没有持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