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频道 |
新商道:长期投资高科技垄断性产业
人物:浙江捷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伟献:亿元豪“赌”龙芯
本刊记者
非洲大地上有一种叫火烈鸟的鸟群,每逢食物短缺或气候突变时,它们便成群结队大规模地迁徙。此时也正是它们最容易受到猛攻击的时候,而且越是飞在前面的鸟群越容易成为牺牲者——但是,如果没有鸟愿意领先或者牺牲的话,那么,整个火烈鸟种群都会因食物短缺而死。
李伟献经常用这个故事比喻他所投资的“龙芯”事业。
“‘龙芯’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投资这一事业,我有一种使命感。”李伟献如此看重“龙芯”在他事业中的位置。
从纸张贸易中积累了“第一桶金”后,11年来,李伟献将捷众集团打造成了一家集品牌纸业销售、造纸、汽车连锁、电子机械、商业房地产、进出口、物流和高科技产业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国际性综合集团公司。在这所有的产业中,最令李伟献引以为豪的是他对“龙芯”的投资。
多年以来,全世界计算机系统最核心的部件——CPU芯片的生产被英特尔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无“芯”之痛,长期困扰着中国计算机产业。
出于对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和军事安全的考虑,2001年3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被命名为“龙芯”。2002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宣布我国首款可商业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的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在计算机关键技术领域的无“芯”历史。
这一消息传出,远在金华的李伟献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一旦将这一技术产业化,在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必将有着广阔的市场。
很快,李伟献找到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之达成了战略合作的协议。2003年9月,金华龙芯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李伟献从此开始了他向高科技产业进军的征程。
4年来,捷众投资集团已经在“龙芯”项目上投资了近亿元资金,但“龙芯”依然没有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这样的事实引来了外界疑惑的目光。
疑惑是因为不理解。事实上,继2002年9月“龙芯1号”之后,中科院计算机所在2005年4月又发布了“龙芯2号”,2007年3月推出的“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其最高主频达到了1.0GHz,实测性能超过了1.5GHz奔腾IV处理器水平。而目前,中科院计算所正在进行龙芯3号多核处理器的研制。
“我非常看好龙芯系列产业化的未来。”李伟献说,龙芯处理器通过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处理器设计,大幅度地降低中国信息化的成本,提高信息产业利润空间。“中低档的家用台式电脑,我们可以做到1000元人民币每台,即便这样,还有相当的利润空间。”
“龙芯的产业化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有这个心理准备。”李伟献认为,龙芯的产业化一触即发,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将于2009年推出的“龙芯3号”。
(编辑:尹一妍,电子邮箱:yinyiy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