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频道 |
《浙商·投资中国》:苏泊尔和SEB当时的价格是18元/股,到今天(2007年2月5日)的收盘价格是22.9元,我咨询过一些证券从业人员,他们觉得不管如何,至少从去年6月份他们谈并购开始到今天为止,市场对于这个并购还是看好的,因为他们的股价是从13元直线爬坡到今天的23元左右。那位证券从业人员还对我强调了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不过我这里就很关心一个问题,苏泊尔为什么要把自己卖给外资呢?我们采访过苏泊尔的管理层,他们在2007年的年度目标是实现50%左右的市场增长,照过往打下的基础,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
沈建明:作为一个行业龙头企业,也许苏泊尔对于未来的预期并没有这么乐观。我认为,没有一个行业可以被一个企业全部“吃”下,尤其是苏泊尔所处的行业。企业根据自己对于未来的判断,决定进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进入并购新阶段,会出现两个行业龙头企业的并购联合行为,就像锐步与耐克那样,使产业集中度提高。这样的并购在浙江的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出现,如果SEB与苏泊尔并购成功了,那具有很大典型性。
宗佩民:企业家退出有这么几种原因:无法传承给接班人;产业衰退,自己干不好;企业家创业疲劳;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干,或者纯粹就是高价诱惑。
吕崇华:我认为并购首先是市场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外的企业走进来。一些老板创业十年、二十年,趁还能卖高价时把企业卖掉,“我就不玩了”,完全可以理解。
沈建明: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信息总是不对称的,一些人不想干的同时,一些人雄心勃勃,“你不爱玩了正好,给我玩!”
宗佩民:多年来,舆论对引进外资有着一种崇拜情结。我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这个问题,既不应有民族主义侵向,也不该崇洋媚外。很多企业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估算,谈判时信息、手段、策略明显处于弱势状态,严重吃亏。其实苏泊尔可以开出更高的价码,或许在SEB眼里,苏泊尔今后几年能够很快增值10倍,但苏泊尔自己可能认为天花板很难突破。
沈建明:宗总今天觉得他们卖得很亏,这是因为大家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我对上风高科的并购印象特别深,民营企业经营了二、三十年,因为传承有障碍,第一代力不从心,又觉得第二代接手之后未必能把企业带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个时候,转让控股权就变得很正常。又比如我们的IT行业,一批企业搞出来就是为了拿去卖给国际风险投资企业的,这也不错啊!
宗佩民:IT业我们没有比较优势,而制造业我们有比较优势啊!我们对外资并购要慎而又慎,不应该放弃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这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判断。有些行业龙头企业不出口,品牌已经被老百姓认可,又不缺资金,这样的企业被外资收购了,我觉得是莫名其妙。就像娃哈哈,管理不需要达能,资金也不缺,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合资。西子电梯当年被OTIS收购,是因为市场开拓不出来,招标都没资格,正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但是自西子之后,相关部门就想把所有企业都变成西子,这不是一种理性的市场行为。作为一个创业者,在这个时候把企业卖掉很糊涂。三年以后,他们自己会发现:事业是生命,金钱是混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