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科答记者问:做特色小镇仅有情怀是不够的
(2016-09-07 10:14:37)
标签:
房产财经 |
分类: 理论探讨 |
陈仁科答记者问:做特色小镇仅有情怀是不够的
编者按
特色小镇建设呈燎原之势。日前,住建部提出了“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广东也迅速响应,计划2年内建成30~50个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什么?又该如何建?9月2日上午,南方农村报区域新闻部总监袁雪燕就上述问题对陈仁科老师进行了专访。
陈老师认为,并非每个地方都可以做特色小镇,要有产业、文化或者旅游基础才行。另外,特色小镇应该主攻一个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产业或者产品,做好产业链,同时提升农民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小镇才能持续发展。现推送访谈全录,以飨读者。
并非每个地方都可以做特色小镇
《南方农村报》:如今特色小镇风口正劲,国家和广东均有专题部署。在您看来,特色小镇包括哪些因素?
陈仁科:特色小镇不宜在全国大范围地铺开,因为做特色小镇必须有基础,否则就是一句口号、一个符号。
比如,经济发达的可以做产业小镇;旅游或者文化资源丰富的可以做旅游小镇、文化小镇。
特色小镇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宜居、二是产业。
为什么说是“宜居”呢?长期以来,人类都喜欢临水而居,但做一个小镇,不一定选址水边,但一定要适合生存居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
而小镇之间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竞争。良好的生态不仅使内在的发展动力得以充分释放,对外在的高端要素资源也形成强大的吸附力。因此,宜居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在诸多因素中,产业可以说是特色小镇的依托、基础和“灵魂”。特色小镇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农民城镇化问题。农民进城(小镇)后,他们不仅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还希望产业和生活的配套。
特色小镇还要突出一个“特”字。即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应主攻一个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产业方向或是产品,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力求“特而强”,做好产业链,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解放农民和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条道路,但并非每个地方都适合做特色小镇。
产业鼓励多样化探索
《南方农村报》:在您看来,特色小镇包括哪些类型?您刚刚重点提到的“产业”又如何理解?
陈仁科:特色小镇是一个完整的小型城市,它面积不大,可以只有三平方公里,却拥有完善的医疗、教育、娱乐、消费系统,全方位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色小镇包括文化小镇、医疗小镇、教育小镇、养老小镇和农业小镇等类型,开发商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去开发。
我刚才提到的小镇产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工业产业为经济基础的“产业”,另一种是农业、文旅产业、休闲农业产业。
比如,全国最大塑胶原料集散地之一——东莞市樟木头镇就是以工业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业镇。它的塑胶产业成交量占全省的30%以上,在行业内素有‘北有余姚、南有樟木头’的美誉。
在塑胶产业的推动之下,人流、物流得以高度集中,医疗、教育、商业等系统也随之发展,塑料重镇由此兴旺。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乌镇则是文化旅游小镇的代表。当地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发旅游资源,多次引入战略投资者,将其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
如今,乌镇每年吸引了超过60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游客数量已跃为国内单个景点之首。
樟木头和乌镇,产业迥异,成功却是一致的。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产业既不是家家都能做的大路货,也不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百杂货,而是特别适应当地“水土”、体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主导产业,或是刚刚崭露头角、有独特题材的新兴产业,或是颇有历史积淀、至今仍有市场的经典产业。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鼓励多样化探索、差异化发展,不要“千镇一面”。
产城融合考验开发商智慧
《南方农村报》:很多房企提出了建设小镇的计划,比如绿城、碧桂园等,您认为房企建设小镇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陈仁科:房企造小镇,当然有先天优势。但在中国,有些开发商就是打着“小镇”旗号卖房子,卖概念,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色小镇。
房子好卖,而小镇不好建。在我看来,小镇的城市运营和产城融合等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巨大挑战。
首先,随着地价的高涨,农村的地块也会越来越贵,这会大大增加小镇的建设成本;其次,如何平衡开发商和镇政府、村政府以及农民之间的利益也至关重要;再者,农村基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配套改造工程也增加开发商的负担;最后,小镇产业能否留住农村人,这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现在有一些小镇往往出现这样的情景:房子建起来了,人却没来;人来了,配套却跟不上:配套跟上了,工作岗位却跟不上。产城无法融合,小镇也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房企应该避开的问题。
小镇功能应力求“聚而合”
《南方农村报》:刚刚您提到“全面配套”的问题,小镇全面配套会增加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吗?企业又该如何着手开发特色小镇?
陈仁科:有些项目的配套花销巨大,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但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另一方面,完善的配套也会增加项目的附加值,提高特色小镇的区域和市场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发商需要平衡资金和开发的关系,既不能埋头苦干盲目开发,也不能因资金问题束手束脚。
我认为,开发特色小镇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了解项目依托的核心,二是明确小镇的定位,三是不能乱,四是不能自娱自乐。
首先,你要明白小镇依托的核心是什么。如果依托的是产业,那么要了解清楚产业的背景、发展前景,否则匆忙上马项目,容易遭遇“滑铁卢”。在这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
其次,小镇的定位也非常重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广州是商贸之城,深圳是高科技文化产业城市,东莞是加工工业城市,差异化的定位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小镇也要有准确、与众不同的定位,指导后续发展的路径。
再者,开发商不能乱,小镇功能切忌“堆砌”。因为核心和定位不清楚,有些开发商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别人做得好就照搬照抄,这样最容易做出“四不像”产品。
实际上,特色小镇是以小空间实施大战略,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的重要发展平台,但功能叠加不能“散而乱”,而是力求“聚而合”。小镇的建设形态也不能“大而广”,而是力求“精而美”。
开发商或者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推动特色小镇发展。
最后,不能自娱自乐。有些开发商认为,山好水好,就一定可以做成旅游小镇、特色小镇,但并非如此。另外,房地产开发越来越专业,缺乏专业的团队和知识,也无法成功。
总而言之,开发商再造一个小镇,仅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上述四个因素缺一不可。
提升农民自主学习意识
《南方农村报》:广东罗定市推出了“旅游+观光”的小镇模式,它以稻米生产为基础,推动三产融合,以实现农村发展。对此,您怎么看?
陈仁科:罗定市的思路很好。台湾有很多休闲农业产业,我们去考察并学习过相关经验,很多模式也值得引进。
就罗定而言,我认为,大米的附加值太低,还应围绕大米进行深度开发,融入高新技术,比如提取食用油、酒、化妆品等,推动产业链向下延伸,形成高附加值的东西。此外,还可以加强规划,做成休闲农业产业。
除了整合和升级产业外,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培训,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农民洗脚上楼后过上了“包租婆”、“包租公”的生活,生活作风比较腐败,上进心缺乏,容易造成社会问题。
因此,开发商在推广特色小镇时,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把农民从地上拉上岸后,他们在岸上该干什么”。毕竟,农民依靠租金过日子是有风险的,他们更需要掌握一门技能,才能在社会立足,而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