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0】西周国、东周国秘史(连载二:东周国开国缘起)
(2014-01-17 11:12:48)
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探秘解谜 |
西周国、东周国秘史(二)
张远山
二 东周国开国缘起
西周威公在位第七年(前408),惊闻屠黍预言而纳贤,终其一生未有国难,一如屠黍预言;四十一年后死去,在位四十八年(前414-前367)。死后二子争位而导致东周国开国,故其五条史料在东周国开国之前,另外七条史料(8-14)均与东周国开国有关。
8、《史记·赵世家》:
赵成侯八年,与韩(懿侯)分周以为两。
9、《史记·周本纪》:
(西周)威公卒,子(西周)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按:此为史料2之节略。)
10、《吕览·先识》:
(西)周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说苑·权谋》略同。)
11、《韩非子·说疑》:
(西)周威公身杀,国(当作周)分为二。
12、《韩非子·难三》:
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宠,遂以东周反,分而为两国。
13、《韩非子·内储说下》:
公子朝,(西)周太子也。弟公子根,甚有宠于君(西周威公)。君死,遂以东周叛,分为两国(王城、成周)。
14、《世本·居篇》:
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成周)。
——根据《赵世家》,事在赵成侯八年、韩懿侯八年,即周显王二年、西周威公四十八年(前367)。《韩非子》之“周太子”,并非周显王太子,而是西周威公“太子”。按照周礼,王储称“太子”,君储称“世子”,所以《孟子》称继位前的滕定公之子姬弘(滕文公)为“世子”。周礼崩坏之后混用,诸侯称王之后僭用,所以《孟子》称继位前的齐威王之子田辟疆(齐宣王)为“太子”。
综合七条史料,可明“周分为二”的原因:
西周威公死后,太子姬朝继位。幼子姬根与兄争位[12],导致父君九个月不得下葬。最后赵成侯、韩懿侯(韩懿侯或对七年前西周威公礼敬严遂一行犹有余怒)出兵支持姬根,逼迫周显王把东周朝所有辖地全部封给姬根。
东周朝已无西周朝之王幾千里,仅有王都洛邑(含王城、成周)周边的辖地数十里。春秋时期,由于分封子弟采邑和周边诸侯蚕食,辖地日益缩小。战国初期,周考王把河南(王城)封给幼弟姬揭(前440),立为西周国,所余辖地更小。如今赵、韩逼迫周显王(周考王重孙)把包括王都洛阳(成周)在内的所余辖地全部封给族叔姬根(周考王孙),立为东周国(前367),自己仅剩洛阳(成周)王宫,别无寸地。此即所谓“周分为二”。并非西周国分为二国,而是东周朝分为二公国。二公国开国也不同时,相距七十三年。
西周威公太子姬朝今年(前367)袭封,成为西周国第三代君,即西周惠公,翌年(前366)始计元年。西周威公幼子姬根今年(前367)受封,成为东周国第一代君,即东周惠公,翌年(前366)始计元年(与其祖父西周桓公相同)。二人同父争国,最终异国,然而国号相同(西周国、东周国简称“西周”、“东周”,又均简称“周”),元年相同,又均自命承父正统而谥号相同。因而二人常被史家混淆为一,二周史更难厘清。
史实既明,可对语焉不详的《周本纪》补正如下:“(周显王二年,其叔祖西周)威公卒,(太)子(西周)惠公(姬朝)代立,(袭封河南王城)。(西周威公少子姬根争立,赵成侯、韩懿侯出兵助之,周显王)乃(另)封其(西周威公)少子(东周惠公姬根)于巩(洛阳成周),以奉(东周朝)王(室),号东周惠公。”
西周威公是周考王之侄,其父西周桓公是周考王之弟。周显王是周考王重孙。所以西周威公是周显王叔祖,“其少子”东周惠公是周显王族叔,并非周显王“少子”。
秦火汉黜导致二周史亡佚以后,《史记》语焉不详,《战国策》误将《东周策》列于《西周策》之前,《资治通鉴》失载二周。三大权威史书之疏漏,致使二周史沉入历史忘川。
后世学者多曾抉发此段秘史。
比如梁玉绳《史记志疑》:“西周惠公独擅河南之地,而东周惠公食采于巩,秉政洛阳焉。”
吕祖谦《大事记》:“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于是东(周)、西(周)各为列国。显王虽在东周(国),特建空名。”
崔述《洙泗考信录》:“两周之分,战国时一大关目也。不分则周为有王,分则周为无王;不分则周为正统,分则天下为无统。此岂可以略者?而温公《通鉴》、朱子《纲目》皆不载此事,竟如周未尝分然。所以西周君之事,皆移之于赧王,盖误以赧王为即西周君也。大抵《通鉴》于战国之世采摘颇杂,疏漏亦多,《纲目》但就《通鉴》原文录之,未尝一一考其首尾,是以如此。”
可惜诸家虽知“周分为二”,然而史证不足,所言粗略。《战国策》专家或是不知“周分为二”,或是虽知而不能对《西周策》、《东周策》精确系年,导致二周史至今不明。
以下排比《西周策》十七条、《东周策》二十八条(上文史料7已引《东周策》二八),辅以《战国策》其他各卷与二周相关的重要条目(仅言“二周”、“两周”而无二周史实者略之),以及其他古籍与二周相关的重要史料(内容相近者选取其一),疏理“周分为二”之后百余年的二周史,辨明二周在战国中后期的中枢作用。
[12]《韩非子·内储说下》兄名“朝”,《韩非子·难三》兄名“宰”,今从杨宽作“朝”;弟名均作“根”。《世本·居篇》则谓“东周惠公名班”,今不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