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354】狂者与狷者

(2013-11-08 09:28: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寓言小品

狂者与狷者

 

张远山

 

狂者、狷者的经典定义,来自孔子:“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主张中庸,他希望人们的言行不偏不倚,合于中道。但是合于中道的理想人物过于少见,连提倡者孔子也承认终生没能找到,只找到两种偏离中道的次理想人物:狂者与狷者。

狂者之道,比中道过之,按现代说法是较为积极。狷者之道,比中道不及,按现代说法是较为消极。现代人的偏见认为,积极总是好的,消极总是坏的。孔子却各打五十大板:“过犹不及。”他认为狂者、狷者都偏离了中道,所以同样不好。不过依我看来,太过的狂者,无法与不及的狷者相提并论。

狂者是这样的人,他明确知道(至少如此公开宣称)自己要干的是什么。为了达到所谓“非常崇高”的理想,狂者经常不择手段,干一些据说“原本不愿干”的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个崇高理想,狂者原本不会干那些作为“手段”的坏事。但是现在有了崇高理想,狂者觉得只要最终能够实现理想,他有权不择手段,有权干任何坏事,受害者应该理解自己,甚至承认他是有远见的伟人。狂者没有问一问,假如那些他“原本不愿干”的坏事干过以后,那个崇高理想却没实现,那么他的不择手段是否依然正当?那么受害者是否仍该理解他?

狷者与狂者不同。他也许不明确知道(尤其是他决不公开许诺)自己要干什么,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干的是什么。他认为崇高理想过于邈远,自己没有绝对把握必能实现。任何人的能力都极其有限,伟人亦然,不能为了崇高理想,而把切近小事做坏。所以狷者只把切近小事一一做好,不做突破道德底线的任何小事。狂者常常坚信“人定胜天”,狷者虽然未必坚信“天定胜人”,但是坚信,人的善恶,由日常小事决定。如果你每天做的小事,都是卑污龌龊的,那么你一定是卑污龌龊的,所谓崇高理想,不过是英雄欺人而已。狷者认为,不做坏事,就是做最大的好事。不做坏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好人。

狂者自称拥有崇高理想,但是没有道理底线。狷者不自称拥有崇高理想,但是坚守道理底线。狷者不允许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小事,落到道理底线以下。狂者做的大部分小事,却都落在道理底线以下。狂者为自己辩护说,他的不择手段,是为了尽快实现崇高理想。以过独木桥为例。为了尽快抵达理想的彼岸,狂者步法混乱地在独木桥上狂奔,结果当然是不以狂人意志为转移,冲出窄小桥面,掉入深渊。如果掉入深渊的狂者,依然宣称这样可以使他(以及被他强迫的追随者)更快到达理想彼岸,愚人也不会相信。狷者虽然没有许诺尽快到达彼岸,而且走得很慢,但他脚踏实地,不把双脚跨到窄小桥面之外,确保自己(以及自愿的追随者和同路人)不会落水。唯有累积艰难而切实的小步前进,方能抵达理想彼岸。迅速抵达的虚假彼岸,不可能是理想的彼岸,只可能是灾难的深渊。为了到达虚假彼岸,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所有的虚假彼岸,必定阻止人类缓慢而切实地靠近真正的彼岸。

真正的狷者,即便刀架脖子,也无法迫使他做突破道德底线之事。自欺的狂者,只要原则与利益冲突,就会“灵活”地放弃原则,用“以后的伟大”证明自己是不拘小节的伟人。所以狷者常是那些宁死不屈的英雄,狂者常是变节苟活的小人。

孔子讨论的偏离中道的狂者、狷者,大抵还在“君子”范围以内。真正的小人既不可能有狷者的道德底线,也不可能有狂者的崇高目标。那些进取心很强的现代人,大抵是以狂者的崇高之名,行小人的卑污之实而已。善恶不会相互抵消,干了九件坏事,然后再又干十件好事之人,仍是小人。不干一件坏事,只干一件好事之人,仍是君子。

世界的美好与否,不在于是否好,而在于是否坏。如果不坏,就近乎好。评价人,评价世界,评价一切,都不妨采取这一“消极”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