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8】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连载之九:两个中山各有“武公”)

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探秘解谜 |
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
——兼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
张远山
下篇 魏属中山秘史
九 两个中山,各有“武公”
民族史专家蒙文通,自以为找到了白狄中山复国的一条孤证,却被战国史专家杨宽否定[43],中山史专家段连勤从之。然而杨氏、段氏否定蒙氏孤证之后,仍然盲信《史记》“(白狄)中山复国”[44]。因为二人与其他学者一样,把1973年河北平山(魏属中山之都灵寿)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器铭文,误读为《史记》“(白狄)中山复国”的考古新证;足以推翻《史记》谬说的考古新证,反而加固了《史记》谬说。三十年来的中山王墓研究,无不建立在《史记》“(白狄)中山复国”谬说之上,因此无不把魏属中山王墓误视为白狄中山王墓。大前提既错,一切推论必错。其中一大谬误是:学者们三十年来都把魏属中山王墓铜器铭文所言“(魏属)中山武公”,误视为《史记》所言“(白狄)中山武公”。正如两千年来都把《世本》所言“(魏属)中山武公”,误视为《史记》所言“(白狄)中山武公”。[45]
白狄中山、魏属中山各有“武公”,正如齐、晋、秦、鲁、卫、郑、曹也都各有武公,因为“武”是《谥法》规定的公用谥号。
白狄中山武公,乃是白狄中山亡国之君,即《赵世家》所言“中山武公”(见上史料92)。魏属中山武公,则是魏属中山开国之君,原本仅有文献旧证,即《世本》所言“中山武公”(见上史料97);如今又添考古新证,即《中山王方壶铭》:“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46]
把魏属中山“皇祖文、武”之“文、武”,误读为白狄中山的“文公”(实无其人)、“武公”[47],不仅违背大量史证,且与“皇祖”二字直接牴牾。白狄中山即使复国,也不可能把亡国之君“武公”姬某称为“皇祖”,只可能把开国之君“太公”姮某称为“皇祖”。正如周平王后的东周朝,不可能把导致西周朝灭亡的周幽王称为“皇祖”,而是把建立西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称为“皇祖”。微子启以后的宋国,不可能把导致商朝灭亡的商纣王称为“皇祖”,而是把建立商朝的商汤称为“皇祖”。所以“皇祖文、武”不可能是白狄中山的亡国之君父子,只可能是魏属中山的开国二祖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仅因二侯计入魏国君系,魏属中山不宜计入自身君系,于是称为“皇祖文、武”。
“桓祖、成考”,与“皇祖文、武”相同,也与白狄中山毫无关系。“桓祖”是魏属中山桓公魏挚(魏文侯子、魏武侯弟),即墓主魏属中山先王魏
“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之“朕”,即墓主魏
铜钺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见上史料96),则是河北平山之墓为魏属中山王墓的最强铁证。假如河北平山之墓是“中山君墓”,孤立而言尚有可能是白狄中山国君之墓,尽管仍与大量史证牴牾。既然河北平山之墓是“中山王墓”,那就决不可能是白狄中山王墓,因为周王从未册封、也不可能册封白狄中山为王、为侯。假如周王曾经册封白狄中山为王、为侯,假如白狄中山确实与周同姓、同宗,《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就无须煞费苦心地遮蔽白狄中山史了。
或问:魏属中山王墓的铜器铭文,为何不言己姓?这是古文尚简、君不言姓的史家通例。《尚书》、《春秋》、《左传》、《史记》凡言前君死,后君立,无一言姓。因为某国宗室之姓,当时尽人皆知。仅因秦始皇尽焚战国史书,百余年后的司马迁才会不知赵国所灭中山是魏属中山,进而不知其君姓魏。
另有两条错误史料,也与《赵世家》“中山武公”相关。
一是司马迁被《赵世家》的“中山武公”误导,又在《赵世家》中误增“赵武公”。因与中山无关,本文不作详尽辨析,仅言一条。所有赵君均有名字,无一称“公”,只有赵烈侯、赵敬侯之间冒出一个独缺名字又独称“公”的“赵武公”,已证此公乃是乌有先生。
二是《赵世家集解》引徐广之言,如此解释“中山武公”:“西周桓公之子。桓公者,(孝)[考]王弟而[贞]定王子。”(按:“孝”为“考”讹,“定”前脱“贞”。)[48]《赵世家索隐》虽已驳之:“徐广云‘西周桓公之子’,亦无所据,盖未能得其实耳。”但也未得其实,于是后人继续妄传“中山与周同宗同姓”。
根据《潜夫论》“姮姓,白狄”和《赵世家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见上史料59、60),可知白狄中山慕效中原文明,为免中原诸侯继续视之为狄,把姓姮改为姓姬。蒙文通早已言之[49]。徐广不知白狄原本姓姮,误信中山与周同宗同姓,先把周贞定王之子西周桓公等同于不存在的“(白狄)中山桓公”,再被西周桓公(前439-前415在位)与白狄中山武公(前414-前406在位)在位起讫恰巧衔接所误导,于是把《世本》“(魏属中山)武公(魏击)”、“(魏属中山)桓公(魏挚)”的兄弟关系,颠倒前后而妄言为“(西周)桓公(姬揭)”、“(白狄中山)武公(姬某)”的父子关系,以为西周桓公之子改封于中山,变成了“中山武公”。其实西周桓公姬揭之子是西周威公姬竃(前414-前367在位),并未改封中山国,而是袭封西周国(详见另文《西周国、东周国秘史》)。
[43]杨宽《战国史》第299页:“《史记·乐毅列传》只说‘中山复国’,不言在何时。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一周威烈王十八年下说:‘及文侯子武侯之世,《赵世家》书与中山战于房子,是时盖已复国。’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也有相同的看法。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以为《魏世家》、《六国年表》所说魏武侯九年‘翟败我于浍’,翟即中山,此即中山复国。此说不确。浍距中山在七百里以外,中山与魏之间隔有赵国,中山不可能越赵而攻至浍。中山复国当在周安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公元前三八一至前三七九年),当时齐、魏助卫攻赵,楚救赵伐魏,攻至河内战于州西,赵又攻至魏的河北,于是魏不能越赵而控制中山,中山的白狄贵族得附近狄族助力,从而复国。”
[44]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第105页:“关于中山国复国的记载,虽然仅此孤证,但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段氏所言“孤证”,乃谓《史记·乐毅列传》“中山复国”;实为无据之“言证”,并非确凿之“史证”。
[45]杨宽《战国史》第44页:“参以《赵世家》记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索隐》引《纪年》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迁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可知武公是魏文侯所灭中山之君,居于顾(今河北定县),桓公为复国之君而居于灵寿。”(《索隐》乃引《世本》,杨言略误。)
[47]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第97页:“方壶铭文说:‘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据此知中山国在武公之前有文公。”
[48]西周朝之周孝王(前891-前886在位),与东周朝之周考王(前440-前426在位),相距四百余年;此处“孝”当作“考”,或为徐广误书,或为传抄讹误。周考王、西周桓公(前439-前415在位)均为周贞定王(前468-前441在位)之子,并非周定王(前606-前586在位)之子;《周本纪》将“贞定王”误书为“定王”,徐广误从。
[49]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第115页:“若夫说中山姬姓,即以为周之别子,是未知狄之姬,固无与于周之姬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