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3】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连载之四:晋文公子孙仍与白狄中山结盟)
(2013-08-09 11:26:25)
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探秘解谜 |
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
——兼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
张远山
上篇 白狄中山秘史
四 晋文公后,中山争立晋君
晋文公死后,晋与白狄中山仍然结盟,但是蜜月期已过,进入摩擦期。三次主要摩擦,是三位晋君死后,白狄中山送归晋文公与狄女所生子孙,争立晋君。
史料37,《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
晋人败狄于箕。
史料38,《左传》同年: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城濮之战(前632)后四年,晋文公(前636-前628在位)死,其子晋襄公(生母齐女)继位。
晋文公之子公子乐(生母狄女,详下史料40-42),此时随母居于白狄中山。晋襄公元年(前627),白狄中山之君准备送归公子乐争位,到达箕地被阻。晋将先轸战死。
《春秋》、《左传》虽言这一战事,却讳言这一战事意在争位。《左传》此年(前627),首言“白狄”,仍然讳言开国已有三十五年的“中山”。
顺便一说,《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均言:“晋文公攘戎狄,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狄﹑白狄。”《史记索隐》和《汉书》颜师古注,均引《左传》“晋师灭赤狄潞氏。晋师败狄于箕,卻缺获白狄子”为证。其实“晋师败狄于箕,卻缺获白狄子”,事在晋文公死后一年,亦即此处所言。而“晋师灭赤狄潞氏”,事在晋文公死后三十四年,即晋景公六年(前594,详下史料51、52)。可见《史记》、《汉书》所谓“晋文公攘狄”毫无史证,然而两千年来盲信者众。蒙文通甚至认为:“晋(文公)之攘狄,功过于齐(桓公)。”[11]如此一来,孔子之言“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就将沦为无据妄言。摁倒葫芦起来瓢,失实之言必难妥帖。
史料39,《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1):
葬晋襄公。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
史料40,《左传》同年:
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欲立长君。赵孟(赵盾)曰:“立公子雍。”……贾季曰:“不如立公子乐。”赵孟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贾季亦使召公子乐于陈,赵孟使杀诸郫。……贾季奔狄。
史料41,《史记·晋世家》晋襄公七年(前621):
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襄公弟雍。”……贾季曰:“不如其弟乐。”赵盾使士会如秦迎公子雍。贾季亦使人召公子乐于陈。赵盾废贾季,以其杀阳处父,贾季奔翟。……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公子雍),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
史料42,《说苑·建本》: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赵盾)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不若公子乐,乐有宠于国,先君(晋文公)爱而仕之翟,翟是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曰:“先君(晋襄公)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子。”出朝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在位七年(前627-前621),短命早夭。太子夷皋(生母秦女穆嬴)尚在襁褓,晋臣欲立长君,打算在晋文公诸子之中选择其一。赵盾力主迎立在秦的晋文公之子公子雍(生母秦女怀羸),狐射姑(狐偃之子、狐季姬之甥)力主迎立在狄的晋文公之子公子乐(生母狄女)。公子乐从狄至陈,被赵盾派人杀死,狐射姑逃回狄国,狄君怒而伐晋。最后赵盾又被穆嬴哭诉感动,仍立夷皋为晋灵公,拒绝秦国送归的公子雍,秦君也怒而伐晋。
由于这一史事涉“狄”,因此《春秋》讳言狄人来争晋君之位,书为“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
《左传》补充细节,却讳言狐射姑召公子乐于狄,书为“贾季召公子乐于陈”。狄为公子乐所居之母邦,陈为公子乐被杀之异邦,怎能混淆?《春秋》“狐射姑奔狄”,则被《左传》改书为“贾季奔狄”。狐射姑采邑为贾,又称贾季,改书不可谓无据,但是如此改书,一如《晋世家》常称“狐偃”之字“咎犯”(又称“舅犯”),使人误以为非狄人。《晋世家》照抄《左传》,于是公子乐的特殊身份(晋文公与狄女所生),所居母邦(白狄中山);狐射姑的特殊身份(仕晋的白狄中山人),与公子乐的特殊关系(姑表甥舅),均被遮蔽。
幸而《说苑·建本》又透露了晋国与白狄中山的隐秘纠葛:晋文公深爱的、与狄女所生之子公子乐,久居白狄中山而出仕,如今因其仕晋的表舅狐射姑迎立,从狄往晋,途经陈国,被晋卿赵盾派人杀害。公子乐的子孙,此后以名为姓,成为白狄中山的乐氏之祖。
晋灵公时期,与白狄中山相安无事。白狄中山开国已有半个世纪,凭借与晋之盟,国基日益稳固。
史料43,《春秋》鲁宣公八年(前601):
晋师、白狄伐秦。
史料44,《左传》同年:
春,白狄及晋平。夏,(白狄)会晋伐秦。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
史料45,《史记·晋世家》晋成公六年(前601):
伐秦,虏秦将赤。
——晋灵公(晋文公之孙)昏庸无道,在位十四年(前620-前607),被赵盾的堂弟赵穿弑杀。赵盾另立晋文公少子黑臀(生母周女),即晋成公。晋成公颇有父风,继续与白狄中山结盟,甚至联合伐秦(前601)。
《春秋》、《左传》仍称“白狄”助晋伐秦,继续讳言“中山”。司马迁“攘夷”之志更坚,《晋世家》不言晋成公伐秦得到“白狄(中山)”之助,一如不言晋文公伐楚得到“白狄(中山)”之助。
史料46,《春秋》鲁宣公十一年(前598):
秋,晋侯会狄于欑函。
史料47,《左传》同年:
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秋,会于欑函,众狄服也。是行也,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诗》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犹勤,况寡德乎?”
——晋成公在位七年(前606-前600)而死,其子晋景公继位。晋景公二年(前598),延续父(晋成公)、祖(晋文公)传统,亲往中山之地欑函(今地不详),与白狄中山之君会盟。
晋国既是诸夏,又是大国。中山既是戎狄,又是小国。晋侯与狄君结盟,已经违背“夷夏大防”。狄君不来而晋君前往,更是突破底线的“以夏事夷”。《左传》出于政治立场,强调晋景公屈尊与白狄结盟的原因是“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白狄担心像赤狄那样被晋国伐灭,于是臣服于晋),完全不合史实。
晋献公娶白狄女以降,晋国与白狄中山长期结盟,赤狄是其共同敌人,所以晋献公伐赤狄之骊戎,白狄中山伐赤狄之廧咎如。晋文公与其子(晋襄公、晋成公)、孙(晋灵公、晋景公),不断延续和强化与白狄中山的盟约,所以白狄中山先助晋文公伐楚,后助晋成公伐秦。如今晋景公亲往白狄中山,仍是延续、强化与白狄中山的数世盟约。
司马迁或许意识到《左传》所言“众狄(白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难以成立,于是《晋世家》晋景公二年“顾左右而言他”,仅言与晋无关的“楚庄王伐陈”。
史料48,《春秋》鲁宣公十三年(前596):
晋杀其大夫先縠。
史料49,《左传》同年:
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
史料50,《史记·晋世家》晋景公四年(前596):
先縠以首计而败晋军河上,恐诛,乃奔翟,与翟谋伐晋。晋觉,乃族縠。縠,先轸子也。
——晋景公之父晋成公,不仅与白狄中山续盟,而且又与赤狄联姻,嫁长女(晋景公姐,见下史料52)于赤狄潞氏。
晋景公四年(前596),先縠未经晋景公同意而擅伐赤狄,攻至邲邑而败;赤狄乘胜伐晋,攻至清邑。晋景公欲治先縠之罪,先縠惧诛,出奔白狄中山。晋景公不能诛其身,于是灭其族。
孔子大概认为,先轸被白狄中山杀死(见上史料38),其子先縠出奔白狄中山,乃是轻忘父仇、以夏事夷的奇耻大辱,因而《春秋》不言史事过程,也不书“晋大夫先縠奔狄”,仅书“晋杀其大夫先縠”。这是修改不尽理想的史实,使之合于理想的不实之言。不能诛其身,至少诛其心,此即《春秋》“诛心之论”。
《左传》先补言部分史实:“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伐邲而败)召之也。冬,晋人讨(先縠伐)邲之败与(赤狄及)清之师,归罪于先縠”,同时不愿纠正《春秋》诛心之论,于是照抄“杀之”。最后再补言部分史实:“尽灭其族”。于是“灭族”之真,“被诛”之伪,混淆难辨。
《晋世家》先补言《春秋》、《左传》共同讳言的重要史实:先縠“恐诛,乃奔翟(白狄中山),与翟谋伐晋”。但也不愿纠正《春秋》诛心、《左传》坐实的“晋杀先縠”,于是仅言“晋族縠”;对晋灭先縠宗族予以明确化,对晋是否诛杀先縠本人予以模糊化。最后点明先縠是“先轸子”;对《春秋》、《左传》违背史实之言,予以同情之理解,作出隐晦之辩护。
先縠擅伐晋成公嫁女联姻的赤狄,晋景公才会欲诛先縠,因其逃往白狄中山而不能诛其身,只好灭其族。此举实为向赤狄谢罪,意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与赤狄修复邦交。中原史家对于此意,只能诛心于内心,不愿表露于著述。
史料51,《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前594):
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史料52,《左传》同年: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六月癸卯,晋荀林父(中行桓子)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
——《春秋》讳言晋成公嫁女于赤狄潞氏,因为嫁女于狄,甚于娶女于狄,乃是中原一向视为奇耻大辱的“和亲”;仅言晋景公六年(前594)“晋灭赤狄潞氏”(今山西潞县),可以使人误以为晋君“尊王攘夷”。
《左传》补充细节,始明史实:晋景公伐灭赤狄潞氏,并非“尊王攘夷”,而是嫁于赤狄潞氏之姐,死于赤狄潞氏内乱,于是为姐报仇而伐灭之。
司马迁不愿追随《左传》而言晋与赤狄联姻,也不愿追随《春秋》而言“晋灭赤狄潞氏”,于是对此大快人心之事,竟然忍痛割爱,《晋世家》晋景公六年,仅言与晋无关的“楚伐宋”。
史料53,《春秋》鲁宣公十六年(前593):
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史料54,《左传》同年:
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
史料55,《史记·晋世家》晋景公七年(前593):
晋使随会灭赤狄。
——晋景公去年(前594)为姐报仇,伐灭了赤狄之潞氏,与赤狄从联姻转为交恶。今年(前593)一不作,二不休,又伐灭了赤狄之甲氏(今河北鸡泽)、留吁(今山西屯留)、铎辰(今山西长治)。至此,南侵中原的赤狄诸部落,均被晋国伐灭,或是逐归漠北。中原史家对此大为痛快,《春秋》、《左传》、《史记》均录此事。
史料56,《春秋》鲁成公九年(前582):
秦人、白狄伐晋。
史料57,《左传》同年(前582):
秦人、白狄伐晋,诸侯贰故也。
史料58,《史记·晋世家》晋厉公元年(前580):
(厉公)初立,欲和诸侯,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谋伐晋。
——晋景公(前599-前581在位)死后,太子晋厉公继位。晋厉公元年(前580),白狄中山助秦伐晋。《春秋》、《左传》、《史记》均书,使人误以为晋国与白狄中山长期敌对。
上文已述,晋文公返国继位至今,晋国与白狄中山长期结盟,仅有的两次短暂摩擦,都是因为白狄中山欲立晋文公与狄女所生之子公子乐为晋君(见上史料38-42)。因而此次白狄中山联秦伐晋,发生于晋景公死年、晋厉公立年,决非偶然,当为白狄中山欲立公子乐之子为晋君。
中原史家不言晋文公为白狄中山女所生,继位之前久居白狄中山,继位之后与白狄中山结盟,借助白狄中山伐楚,其与狄女所生之子孙居于白狄中山;不言其子晋成公与白狄中山续盟而联合伐秦,不言其孙晋景公与白狄中山续盟,不言白狄中山人狐突、狐偃、狐毛、狐射姑数代仕晋均为重臣;仅言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死后狄伐晋,选择并且修改史实,虚构了“晋文公攘狄”及其子孙数代晋君与白狄中山敌对之伪史。
[11]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第93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