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1】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连载之二:重耳客居白狄中山十二年)
(2013-07-26 09:19:41)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探秘解谜 |
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
——兼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
张远山
上篇 白狄中山秘史
二 重耳奔狄,即奔白狄中山
重耳不仅为晋献公与白狄女所生,而且与白狄中山关系甚深。
史料11,《春秋》鲁僖公五年(前655):
晋(献)侯杀其世子申生。
史料12,《左传》同年:
晋(献)侯杀太子申生。……重耳出奔翟。
史料13,《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
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按:晋侯僭称“公”,《春秋》、《左传》不承认,《史记》承认。)
史料14,《国语·晋语二》: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乃遂之狄。
——晋献公原本爱幸白狄狐氏姐妹,所以白狄中山灭邢开国,并非中原最强的齐桓公二伐,中原最强的晋献公不伐。然而后来晋献公伐灭赤狄之骊戎,得到骊姬,爱幸更甚,于是欲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迫使太子申生(生母为齐桓公之女齐姜)自杀,迫使最有资格继立为新太子的重耳出奔白狄中山(前655)。
《春秋》仅言申生之死,讳言重耳奔狄。《左传》虽言重耳奔狄,却讳言狄为重耳“母国”。《晋世家》虽言狄为重耳“母国”,司马迁又知而不言狄即白狄中山(参下史料29之辨析)。
《国语》详言重耳出奔的路线、方向、过程:重耳从其封地蒲坂(今山西永济)出奔,由于秦、晋敌对,所以不愿西行出奔与蒲坂相邻的秦国,而是东行出奔与蒲坂相远的齐、楚。到达柏谷(今河南灵宝)之时,又犹豫于继续东行往齐,还是改道南行往楚。
首席谋士狐偃,反对出奔齐、楚,力主出奔狄国(白狄中山),理由有四:一是“狄近晋”而道路“不通”,处于太行山区。二是“走之易达”,不易被晋献公追到。三是“不通可以窜恶”,晋献公不易征伐。四是“多怨可与共忧”,白狄中山遭到诸夏普遍敌视,白狄中山之君必将受宠若惊而善待“外孙”重耳。
《国语》尽管确证了重耳所奔之“狄”,只能是晋国东邻、开国已有七年的白狄中山,但是仍持“夷夏大防”,所以讳言至关重要的两点:其一,追随重耳出奔的狐偃、狐毛兄弟,都是仕晋的白狄中山人,更是重耳外公狐突之子、重耳生母狐季姬之弟、重耳之舅[4]。其二,白狄中山乃是重耳生母之国,即“外婆家”。
史料15,《左传》鲁僖公六年(前654):
夷吾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史料16,《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三年(前654):
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可,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不如走梁,梁近于秦,秦强,吾君百岁后可以求入焉。”遂奔梁。
——重耳奔狄次年(前654),同样危及奚齐之新太子地位的夷吾,也被迫准备出奔“外婆家”。谋士冀芮认为,两兄弟同奔白狄中山,晋献公必将东征白狄中山。于是夷吾西奔梁邑。
史料17,《左传》: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白狄中山)伐廧咎如(赤狄),获其二女叔隗、季隗。公子娶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按:此为鲁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返晋继位之年追述;白狄中山伐赤狄之廧咎如,当在重耳居狄十二年间。)
史料18,《潜夫论·志氏姓》:
隗姓,赤狄。
——白狄中山开国中原,从游牧变成定居,仿效中原君臣制度,从“夷狄之无君”变成“夷狄之有君”,已成“众狄”之异类,于是亲善晋国而征伐赤狄之廧咎如,获胜以后把两个赤狄女赐给重耳,一如当年把两个白狄女献给其父。
重耳自纳赤狄女季隗,生伯儵、叔刘。又把赤狄女叔隗转赐赵衰(不宜赐给狐偃,因其同族),生赵盾。
史料19,《左传》鲁僖公八年(前652):
春,晋里克败狄于采桑。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
史料20,《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五年(前652):
晋伐翟,翟以重耳故,亦击晋于啮桑,晋兵解而去。(按:“啮桑”当从《左传》作“采桑”。啮桑在今江苏沛县,非白狄中山之地。)
——重耳奔狄后三年(前652),晋献公仍因重耳贤名闻于天下,担心自己死后重耳返晋与奚齐争位,于是东征白狄中山。白狄中山怒于晋献公不立重耳为太子,在采桑(今地不详)击退晋军。
次年(前651),晋献公(前676-前651在位)死去。晋卿里克诛杀骊姬之子奚齐,先东迎奔狄的重耳返晋继位,遭到拒绝;再西迎奔梁的夷吾返晋继位,即晋惠公。
史料21,《史记·晋世家》晋惠公七年(前644):
(惠公)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史料22,《左传》鲁僖公十六年(前644):
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
史料23,《左传》:
(重耳)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按:此为鲁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返晋继位之年追述;事在鲁僖公十六年、晋惠公七年。)
史料24,清华简《系年》:
文公十又二年居狄,狄甚善之,而弗能纳(于晋),乃适齐。[5]
——晋惠公在位已经七年(前644),仍然担心贤名大著的异母兄重耳返国与己争位,命人东往白狄中山刺杀重耳,未果。白狄中山怒于“小外孙”晋惠公容不得“大外孙”重耳,于是西伐晋国。
重耳“休足”生母之国白狄中山十二年(前655-前644),由于异母弟晋惠公追杀,被迫离开白狄中山,继续东行往齐,途经卫国。
史料25,《左传》:
(前644年重耳离狄往齐)过卫,卫文公不礼。(按:此为鲁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返晋继位之年追述;事在鲁僖公十六年、晋惠公七年。《晋世家》全同。)
史料26,《国语·晋语四》:
(前644年重耳离狄往齐)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
——《春秋》不言重耳奔狄,自然不言重耳离狄。《左传》、《晋世家》均言重耳居狄十二年,因而均言重耳离狄往齐过卫,卫文公不予礼遇,却都讳言卫文公不礼重耳的原因。
《国语》言其原因:重耳不顾“夷夏大防”而久居白狄中山,所以“卫文公有邢狄之虞”而不予礼遇。“邢狄”二字,必须连读,意为“居邢之狄”;“邢”指旧邢故地,“狄”指灭邢开国的白狄中山。《国语》出于“夷夏大防”,像《春秋》一样不言“中山”国号,仅言“邢狄”地望。
由于《春秋》、《国语》不言“中山”,而《左传》首言“中山”(前506)晚于重耳居狄(前655-前644)百余年,加上司马迁知而不言重耳“母国”即白狄中山,因此后人一直不知重耳“休足”十二年之“狄”是白狄中山。
以上十五条(12-26)史料可证:重耳“母国”之“狄”,方位在晋国之东、卫国之西,地望是旧邢故地、太行山区,特点是道路难通、不易征伐,邦交是亲善晋国、征伐赤狄、诸夏敌视,均非白狄中山莫属。
晋惠公七年(前644),重耳离开白狄中山东行,经卫至齐,受到齐桓公礼遇,又娶齐女。次年(前643)齐桓公死(前685-前643在位),重耳继续留齐。居齐五年(前644-前640)[6],被敦促重耳返晋继位的狐偃、赵衰等人胁迫离齐,在晋国南面从东向西绕行半周,途经曹、宋、郑、楚;一年后(前639)至秦,受到秦穆公礼遇,又娶秦女怀嬴。两年后(前637)晋惠公(前650-前637在位)死,太子圉继位为晋怀公,仍然担心重耳返晋争位,于是诛杀狐季姬、狐偃、狐毛之父狐突,三月被废(未入纪年表)。重耳出奔十九年(前655-前637),在晋国外围顺时针绕行一周,最终被秦穆公护送返晋继位,即晋文公。[7]
[4]《左传》:“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晋世家》全同)。《晋世家》:“晋文公重耳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按:狐偃,字咎犯(《国语》书为“舅犯”)。五贤士之排序,原以狐偃居首;三家分晋以后,赵、魏自雄其祖,抬举赵衰、魏武子居前,贬抑狐偃居后。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50页,中西书局2011。
[6]《晋世家》:“重耳留齐凡五岁。”
[7]《晋世家》:“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肯召。怀公怒,囚狐突……卒杀狐突。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卻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