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335】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连载之七,文化圣经)

(2013-05-31 09:49:35)
标签:

文化

分类: 《庄子奥义》(庄学三书之一)

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

——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

张远山

 

七、后世影响:大年正道,文化圣经

 

简略串讲了庄学要义之后,最后做个小结。

庄子的个体自治之道,超越了老子的群体政治之道,开启了在任何政治环境下成为达道至人的个体生命逍遥自适之道。那么庄子之道是不是只能用于个体自治呢?不是。我们讲过天道遍在永在,其实庄子之道同样遍在永在。虽然不能说庄子之道就是天道,仅是人对天道的一种认知,即道术。但是由于庄子的道术,对天道的认知达到了极致境界,所以也像天道一样遍在永在。

举个例子,说明庄子之道遍在永在于中国文化之中。

先看一张图片——

 

 

【0335】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连载之七,文化圣经)

上海豫园:艮岳遗石玉玲珑

 

图片中间,是上海豫园的一块著名的太湖石。这块太湖石,与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所造的御花园里面的一座人造之山有关。那座人造之山,被命名为艮岳。大家如果看过《水浒传》,就知道里面讲的花石纲。花石纲是指到江南采办太湖石。宋徽宗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是失败的昏君,也是不受制约的专制皇权的受害者,但是如果他不在庙堂之内,走出庙堂屋檐,一定是伟大的艺术家,很可能成为庄学至人。宋徽宗非常崇拜老子和庄子,自称“道君皇帝”。他用八卦之一的“艮”卦——艮为山——命名这座人造之山,称为“艮岳”,号称天下第六岳。他命令江南各地采办花石纲,于是江南各地的知府、知县,征集了大量的太湖石,挑选精品进献。很多不够完美的太湖石,征集以后落选,散落民间。其中一块,就在上海豫园,名叫“玉玲珑”。据说现在的颐和园,也有一些艮岳的遗石。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看一看我对它的解释。

太湖石的造石原则,是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以人合天,就是人道顺应天道。以天合人,就是扭曲天道来迎合人道。所以“天人合一”有两种。以人合天是顺道,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以天合人是悖道,不是天人合一,而是“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我们看一看太湖石的制造过程。

石匠选定石料,斧削,凿孔,加工到接近美学理想。中国艺术的美学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庄学之道。人力加工,只是刚刚达到初境。然后用绳子挂住,沉入太湖,所以称为太湖石。沉下去干什么?让它天人合一。任凭湖水冲刷侵蚀,消除一切斧凿痕迹。经过很长时间,有时几年,有时几十年,太湖石才能完成。最为美妙的太湖石,旷世极品,通常要隔代问世。所以好的太湖石,也不局限于小年,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小年。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在庄学的影响之下,才会这样创造艺术品,而且不限于太湖石。今天时间有限,只能举太湖石为例,因为比较方便直观。

太湖石的石料,是来自于造化。石匠的加工属于文化,而且这个文化一定不是悖道文化,不是违背造化的文化,而是顺道文化,顺应造化的文化。湖水冲刷,使它再次复归造化。因此太湖石这样一种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品,符合中华道术,尤其符合庄子美学。在它身上体现出的,是文化顺应造化,人道顺应天道,以人合天,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它:“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这八个字,也可以用于其他一切中国艺术领域。

比如李白认为,好的诗应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这八个字的精神完全一致。这是诗歌领域的庄子之道。

再比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认为,好的画应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绘画领域的庄子之道,中国绘画的重大法则。而且专门用了一个庄子发明的独家术语“造化”,主张“外师造化”。

再比如明代计成写的《园冶》认为,好的园林应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园林的庄子之道,中国园林的重大法则。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太湖石、诗歌、绘画、园林,一切中国艺术的最高法则,无不相通,因为全都遵循庄子之道。所以说,庄子之道像大年天道一样遍在永在。这些艺术法则的源头,在中国古代任何其他人的书里都找不到,只能在《庄子》里面找到。所以《庄子》这本书,不仅在道术上境界极高,而且在文学上、艺术上,也是中华文学、中华艺术的至高典范。庄子之道浸透了中国艺术的一切血脉,所以中国艺术的风貌如此独特,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庄子之道既可以指导人生实践,又可以指导艺术创作。虽然中国政治常常受到时代局限,具有小年局限性,但是只要遵循庄子之道,人生境界可以超越小年局限性,艺术创作也能超越小年局限性。即使不做艺术家,不做艺术品,也可以拥有艺术化的完美人生。

最后用两个示意图,总结一下这次老庄讲座,说明从老子之道到庄子之道的继承与发展。

 

老学逻辑示意图


【0335】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连载之七,文化圣经)

 

这是上星期已经讲过的“老学逻辑示意图”,从浑天说引出伏羲泰道,引出天柔地刚,引出《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老子》的扬柔抑刚,包含一个“负阴抱阳”的泰卦之谜,解开“负阴抱阳”之谜以后,就可以明白《老子》之所以扬柔抑刚,是因为扬泰抑否。所以《老子》主张“君柔臣刚”的泰道,反对“君尊臣卑”的否术。

老子的泰道不被庙堂君王接受以后,庄子继承和突破了老子之道,超越了庙堂人道和小年政治,开出了一条个体生命逍遥自适抵达至境的全新道路。我们再看一看庄学逻辑示意图——

 

庄学逻辑示意图

 

 

【0335】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连载之七,文化圣经)

从春秋转入战国以后,道术灭裂,泰隐否显,因此庄子不再讲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而是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包含“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三义,终极目标是“逍遥自适”,“尽其所受乎天”。庄学四境和道术九阶,都是庄学三义的展开。

以上是老庄讲座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20111016日深圳庄子讲演,汪跃云整理,张远山定稿。已刊《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