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328】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上(连载之五、六、七,泰道价值普适)

(2013-04-12 11:18: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归藏》奥义、《老子》奥义

远山按:前续本博2013315日【0319】《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上)连载之四“《老子》之道”。

 

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上)

——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

张远山

 

五、道家《庄子》、《文子》之旁证

 

上面讲了我对老子之道的基本解释。我的解释与各种传统解释很不相同,所以我要引一些旁证,一方面支持我的解释,一方面让大家扩充一下视野,不局限于《老子》这本书。

道家另有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庄子》,一部是《文子》。《庄子》同样扬泰抑否,首先是内篇《应帝王》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就是虞舜,属于五帝。“泰氏”就是泰皇伏羲,属于三皇。

其次是外篇《田子方》说,孔子去向老子问道,老子讲了三句话:“至阴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其实就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翻译,是《归藏》伏羲泰卦的卦象、卦义。按照《周易》的解释,乾为天,坤为地,应该是“至阳赫赫出乎天,至阴肃肃发乎地”。但是老子不采用《周易》的错误解释,而采用《归藏》的正确解释,就是坤为天,乾为地,所以“至阴肃肃”的“坤”出乎天,“至阳赫赫”的“乾”发乎地。

还有外篇《徐无鬼》,说开启中华人道的黄帝,去向开启中华天道的伏羲问道。问完以后,黄帝称泰隗,就是泰皇伏羲为“天师”。这是一个寓言,因为黄帝不可能去问伏羲,时代相差很多。寓言的寓意是,道家认为黄帝应该拜伏羲为师,放弃君尊臣卑的否术,遵循君柔臣刚的泰道。

庄子之道,继承老子之道。庄子赞扬伏羲,批评黄帝,也证明称“伏老”比称“黄老”准确。

再说另一部道家经典《文子》。《文子》是专门解释《老子》之道的,非常明确地用泰、否二卦来解释《老子》之道——

 

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文子·上德》)

 

第一段,赞扬泰卦的卦象和卦义。“天气下,地气上”,是泰卦的卦象。上卦是坤,坤是阴,所以天的气,阴而柔,往下走。下卦是乾,乾是阳,所以地的气,阳而刚,往上走。于是天地相通,阴阳相交,万物齐同。这是天地正道,也是人间正道。只要以人合天,遵循泰道的君子就能得到重视,奉行否术的小人就会遭到黜退。

第二段,批评否卦的卦象和卦义。“天气不下,地气不上”,是否卦的卦象。上卦是乾,乾是阳,所以天的气往上走,下不来;下卦是坤,坤是阴,所以地的气往下走,上不去。于是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不昌。这不是天地正道,也不是人间正道。如果以天合人,奉行否术的小人就会得势,奉行泰道的君子就会消亡。不仅如此,还会五谷不生,天下大乱,天道人德全部内藏。

 

六、黄老《吕览》、儒家《礼记》之旁证

 

其他道家著作可以证明《老子》讲的是泰道、否术,宗旨是扬泰抑否,不算稀奇,因为道家出于史官,术业有专攻,具有伏羲泰道和《连山》、《归藏》的专业知识。由于伏羲是中华天道之祖,比黄帝早,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还没有真正认祖归宗,说中华民族是伏羲子孙,才是真正的认祖归宗。伏羲是中华文明之根,所以伏羲泰道也被道家以外的百家所了解。正如我们人人知道泰山,知道祭祀泰山是自古以来的中华传统,所以道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生活在中华文明始祖伏羲开创的这种传统之中,也知道泰道、否术,也主张扬泰抑否。证据是,在黄老学派的《吕氏春秋》、儒家学派的《礼记》里面,都有类似的话语,可以与道家经典互相印证。

先看《吕氏春秋》——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吕览·十二纪·孟春》)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是泰卦的卦象。然后说,只有这样,天地之气才能相通、相交,草木才能繁殖萌动。“天地和同”,就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最后说,天的道不能变动,必须柔;地的理也不能断绝,必须刚;人的纲纪也不能乱,君必须柔,臣必须刚。

《吕氏春秋》是先秦黄老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与《老子》相通,也不太稀奇。儒家与道家不同,但是个别儒家经典同样扬泰抑否,起码先秦时代如此。先秦以后,秦始皇、汉武帝以后,依附庙堂的儒家官学,就不再扬泰抑否,而是扬否抑泰。

我们看一下先秦儒家经典《礼记》,怎样扬泰抑否——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礼记·乐记》)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也是泰卦的卦象。然后说“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也是说泰卦的卦象和卦义。

所以我们看到,先秦时代,泰、否是常识,扬泰抑否是百家共识。

最后讲一个链接。《易传·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焉。”这是鼓吹君尊臣卑的否术,主张乾为天,坤为地。天的本质如果是乾,刚强重浊,天就会崩下来;地的本质如果是坤,轻清柔弱,地就会陷下去。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做“杞人忧天”。杞国是大禹的后裔,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大禹的后裔封在杞。杞人之所以有这种忧虑,就是因为《周易》的“乾坤”取代、改易了《归藏》的“坤乾”,用“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取代、改易了“天柔地刚、君柔臣刚”,所以杞人忧虑否术取代泰道以后,天会崩下来,地会陷下去。天地秩序和人间秩序,都会大乱。

《易传·系辞》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焉”,是化圆为方、以天合人,扭曲天道来支持人道,是依附庙堂的儒家官学扬否抑泰的理论源头和根本依据。这种错误学说,植根于错误的盖天说,囿于天地表象,只看重天地的位置,遮蔽了天地的本质;囿于君臣表象,只看重君臣的位置,遮蔽了君臣的本质。

 

七、小结

 

最后小结一下,分为四点。

第一,《老子》之道是伏羲泰道的升华。

泰卦对应于历法上的春分,春天万物生,所以泰道是生生之正道。天道主宰万物之生杀,但是《老子》只说“道生一,一生二”,不说“道杀一,一杀二”,也就是只讲“生生”之道,泰道正是生生之道。所以《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也就是“以泰治国”。

否卦对应于历法上的秋分,秋天万物杀,所以否术是刑杀之奇术。所以《老子》主张“以奇用兵”,只能“不得已而用之”,不能“以奇治国”,也就是不能“以否治国”。

《老子》主张,君子要扬泰抑否,正人要扬正抑奇;小人才会以否制泰,痞子才会以奇制正。

第二,正确理解“无为无不为”。

很多人没有理解《老子》,就胡乱批判《老子》,错误理解了“无为无不为”。《老子》之道是“君人南面之术”,教育对象是君王。如果你不明白《老子》是教育君王如何治国,误以为《老子》是教育普通人如何做人,就会胡乱批判《老子》。《老子》的主旨是以泰道教育君王顺道无为,用弱行柔。《老子》的副旨才是以泰道教育臣民循德无不为,用强行刚。所以你如果不是君王,就不要错误地对号入座,误以为《老子》是教你无为,要守柔,要软弱,其实《老子》是教你无不为,要强健,要刚强,因为君柔臣刚才是正道。如果君刚臣柔,那么刚强的君,就是刚愎自用的否王,柔弱的臣,就是谄媚自利的痞臣。所以我坚守传统见解,就是《老子》之道是“君人南面之术”,只不过对其内涵做了全新解释。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君主无为,臣民无不为。君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道无为。臣民无不为,不是无所不为,更不是胡作非为,而是循德无不为。所以《老子》也说了,“妄作凶”。如果你说《老子》叫我无不为,所以我可以胡作非为,也违背了《老子》的教诲,更违背了伏羲的泰道。

第三,中华历史,否极泰来。

我们可以用泰道、否术来分析中华历史。

秦汉以前的三千年,独尊儒术以前,道统高于政统,普遍信仰泰道,泰道是中原正统。当时“君柔臣刚”的泰道强盛,“君尊臣卑”的否术弱小,君王多柔,臣民多刚,君子、真人贵显,小人、痞子退隐。春秋战国时代和秦汉之际,天道与人道进行斗争,泰道与否术进行博弈,结果人道否术暂时胜利了,这就是《庄子·天下》里面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所以秦汉以后的两千年,独尊儒术以后,政统高于道统,普遍信奉否术,道家被逐出中原,泰道被遮蔽了,遗忘了,否术成了中原正统。“君柔臣刚”的泰道退隐了,“君尊臣卑”的否术强盛了。后来的君王多刚,臣民多柔,小人、痞子贵显,君子、真人退隐。刚才已经说过,君王刚强叫做“刚愎自用”,根本不配做君王;臣民柔弱叫做“柔媚自利”,根本不配做大臣。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的弊端,一般来说,刚刚建立朝代,它对民众比较温柔,采用的统治方式,比较接近泰道,虽然总体而言是否术。但是等到统治稳定、天下安定以后,就逐渐开始露出否术的狰狞面目,所以一般是先泰后否,先柔后刚。而且泰和柔是表象,否和刚是本质。刚则用否,否极则灭,否极泰来,改朝换代,一个朝代就此灭亡。然后再这样重新来一遍,这是小年的循环。

但是历史有小年,也有大年。我坚信,否术压制泰道的中华历史小年一定会过去,因为《老子》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泰道克服否术的中华历史大年一定会到来,未来中国一定会否极泰来。

第四,中华泰道,永恒普适。

泰道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中华历史,也可以用来检验中国以外的世界历史。因为伏羲开创、老子弘扬的中华泰道,永恒而且普适。

首先,中华泰道对于未来中国,仍然是永恒的普适价值。

“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植根于“天地浑沌如鸡子”的浑天说,等价于地心说。虽然学说会从粗疏到精细,但是浑天说的方向正确,可以发展为地心说,地心说又可以发展为日心说,日心说正是启动现代科学的发动机。有了现代科学以后,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现代民主制度就发展出来了。泰道与民主制度的关系,大家可以思考。我个人认为,古代的君柔臣刚,是泰道的初级阶段。现代的民主制度,是泰道的中级阶段。泰道的高级阶段还没到来,现代的民主制度也有它的缺陷,不过它方向正确,是往泰道的方向走的。

“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植根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这种学说是错误的,所以它只能引出君主制度,也只能强化君主制度,不能引出日心说,只有浑天说才能引出日心说。因此盖天说是否术植根的土壤。由于秦汉以后,否术压倒了泰道,因此中华民族在伏羲以后早就用浑天说制定的历法如此先进,远远领先于其他农业民族,但在政治层面,浑天说的正确性却不被承认。中国古代的朝代,都有观天的官员,制历的官员,东汉的张衡还制作过浑天仪,现在北京的国家天文台,还有古代的浑天仪。由于浑天说被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认为政治上不正确,所以大多数中国人,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浑天说,大家仍然认为天圆地方是天经地义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是支持君尊臣卑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错误学说,既违背初级阶段的泰道,更违背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泰道,也违背民主制度。所以中华泰道不是只适用于古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是适用于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价值体系。

其次,中华泰道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也适用于外国历史,包括起源于西方、普适于全球的民主制度。刚才说过,民主制度部分符合天道,部分符合泰道,比古代君柔臣刚的泰道高级一点,进入了中级阶段。但是它还不够高级,为什么这么说呢?说现代民主制度有了历史性进步,是它内部,已经没有君也没有臣了,可以说是总统比较柔,公民比较刚,接近泰道;也没有君主世袭,又胜过古代君柔臣刚的世袭制度。但这只是处理国家内部关系的泰道,在处理国家外部的国际关系时,近现代的西方民主制度国家,对外搞殖民主义或者后殖民主义,也会常常使用否术。所以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仅是局部达到了泰道,内部遵循泰道,还没有达到内外皆泰的高级阶段。人类文明还没有达到高级阶段,西方民主制度也没有达到高级阶段。

今天讲座的结论是:《老子》之道是伏羲开创的中华泰道,是人类永恒正道,古今中外,价值普适。

最后,把《老子》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

 

2011107深圳老子讲演,汪跃云整理,张远山定稿。已刊《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