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308】《天下》老庄章今译

(2012-12-21 11:58:43)
分类: 《庄子复原本注译》(庄学三书

《天下》老庄章今译

 

推测作者:庄子再传弟子魏牟

今译、辨析:张远山

 

原文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惚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于物,不削于人。

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今译

 

以物德为精微,以万物为粗陋,以有所积聚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之道同在;古之道术流传后世,关尹、老聃闻其遗风而心悦诚服。

关尹、老聃主张总是致无己有,主张信仰至高道一;以柔弱守雌、谦退居下为内圣之表征,以虚怀若谷、不毁万物为外王之实质。

关尹说:“道在己身永不自居,听任万物自适其适。顺道而动如若流水,循德而静如若明镜,因应外境如响应声。恍惚如若消亡,寂静如若清水。齐同之人合和,有得之人有失。未尝先于他人,常常随顺他人。”

老聃说:“知晓雄强,退守雌弱,成为天下的溪流;知晓纯白,退守玷辱,成为天下的山谷。”他人皆取居先,自己独取处后。老聃说:“承受天下的污垢。”他人皆取实有,自己独取虚无。不藏财富,所以有余,岿然不动而后有余。行身于世,徐缓从容而不靡费。顺道无为,而笑他人有为取巧。他人皆求福乐,自己独取曲全。老聃说:“只求免于犯错。”以深藏为根本,以简约为纲纪。老聃说:“坚强就会毁坏,尖锐就会钝挫。”总是宽待外物,不能侵削他人。

可称至极吗,关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啊!

 

【辨析】

老聃首创以水喻道,以水之动,譬解“顺应天道”。关尹承之,庄子又承之。故《大宗师》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关尹首创以镜喻德:以镜之静,譬解“因循内德”;以镜之应,譬解“因应外境”。庄子承之,故《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首创水、镜合喻,总摄水之动与静,镜之静与应,故《德充符》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

 

原文

 

无形,变化无常。死欤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恍乎何之?惚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其于宗也,可谓适而上遂者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今译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有死有生吗?天地合并吗?神明往至吗?恍兮何所至?惚兮何所适?万物毕罗其身,不足言其归宿;古之道术流传后世,庄周闻其遗风而心悦诚服。

庄周以乖谬悠远的论说,荒诞唐突的言谈,无端无崖的辞句,时时恣肆放纵而倜傥不羁,不以独断之见观照世界。以为天下沉沦浑浊,不可与之庄重言语。遂以支离之言蔓衍成文,以重复之言暗示真义,以寓意之言广演宗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于万物。不谴责世俗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庄周之书虽如循环美玉,然而连遭拍击无所损伤。庄周之言虽然支离参差,然而诙谐奇诡大有可观。他充实真德不可停止,上与造化天道同游,下与超越死生、无终无始之人为友。

他对于物德根本,弘阔博大而通辟,深遂闳巨而恣肆;他对于天道宗师,可谓协调自适而上臻道极。尽管如此,庄周顺应造化而知解万物,其义理不会穷竭,其未来不会蜕亡,芒芒昧昧,未有能够穷尽庄学之人。

 

【辨析】

郭象反注“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己无是非,故恣物两行。”《齐物论》“两行”,乃谓“名教异于自然”(《齐物论》辨析二七)。郭象反注,乃谓“名教即自然”

庄学真谛“因循内德”,主张德心“不内变,不外从”(《达生》)、“内不化”(《知北游》)、“不失己”(《外物》)、“捐俗”(《山木》)、“行殊乎俗”(《秋水》)、“异乎俗”(《让王》)、“不为穷约趋俗”(《缮性》)、“不拘于俗”(《渔父》)、“不与之为事所宜”(《管仲》)、“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则阳》),反对德心“内变”、“内化”、“外从”、“失己”、“从其俗”(《山木》)、“与俗化世”(《子张》)、“受变于俗”(《渔父》)、“缮性于俗”、“滑欲于俗”、“失性于俗”(《缮性》)。

庄学俗谛“因应外境”,主张身形“外化”(《知北游》)、“顺人”(《外物》)、“以与世俗处”(《天下》,反对“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以媚一世”(《泰初》),拒绝得到“世俗之偿”(《管仲》)。

旧多盲从郭象反注,无视诸多反证,谬解庄学主张“从其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