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6】庄学“道体”、“道术”论——《注译》选之七
(2012-09-07 10:56:24)分类: 《庄子复原本注译》(庄学三书 |
庄学“道体”、“道术”论
——《庄子复原本注译》选(之七)
张远山
尽人皆知《老子》今本乃是“道德经”,鲜有人知《老子》初始本实为“德道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北大汉简《老子》,上经均为“德经”,首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经均为“道经”,首句是:“道可道,非恒道。”
庄子亲撰的《庄子》内七篇,庄门弟子后学所撰的《庄子》外杂篇,无不严格区分“道”与“德”:“道生万物”,“德”受之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德”是宇宙万物的属性。人类只能循“德”进“道”,但是囿于“物德”之有限,只能窥得“天道”之局部,不能尽得“天道”之全部。《庄子》以“道体”言《老子》之“道”,以“道术”言《老子》之“德”。《老子》、《庄子》的共识是:人不能尽得“道体”,只能略知“道术”——“道术”属“德”,“德”本于“道”。
儒生王弼颠倒《老子》上下经的次序,再予故意误注。儒生郭象删去《庄子》十九篇,又篡改大量关键文字,再予故意反注。古今无数人士,盲从王弼、郭象以儒解道的谬注,想当然地误以为“道家既称道家,必定认为人可以得道”,浑然不知道家主张“人不能尽得道体,只能略知道术”。
本文略举《庄子》内、外、杂篇分论“道体”、“道术”的重要章节,以明“道体”、“道术”之异。
一 内篇“道体”论
今译
二 外篇引庄“道体”论
其一
夫子曰:“夫道,覆载天地,化生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执故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蹈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今译
其二
今译
夫子(庄子)说:“道,深渊般静居,澄澈如清泉。钟磬不得道施之德,无法鸣响,所以钟磬虽有声响,不叩击就不鸣响,万物谁能决定钟磬的声响?王德之人,素朴远逝而耻于通达俗事,立于物德本原而心知通达神明,所以物德广大;其心发出鸣响,必有外物叩击。所以有形之物若非天道不能得生,得生之后若非真德不能澄明。保存身形穷尽一生,立于真德明于天道,岂非王德之人呢?浩浩荡荡,忽然而出,勃然而动,而后万物才会跟从吧?这是说王德之人,凝视于幽冥,倾听于无声;从幽冥之中,独见破晓的天道之光;从无声之中,独闻和合的天籁之声;所以深邃而又深邃,而后能够驾乘万物;神妙而又神妙,而后能够达至精微。所以王德之人与万物应接,致无己德却供应外物索求,时常驰骋却要约外物留宿;大小长短远近之物,各得自适其适之宜。”
其三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累。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摈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今译
夫子(庄子)说:“道,对于大物而言是不能终穷的,对于小物而言是不能遗弃的,所以遍在万物。广大啊无不包容,渊深啊不可测度。刑赏仁义,是神明之道的末技,若非至人谁能厘定?至人遨游世界,不是博大吗?然而世界不足以为德心牵累。天下奋力争夺权柄,然而至人不与天下同行。审察无所假借的真道,而不随外物变迁;究极万物的本真,能守万物的根本。所以置天下于度外,遗弃万物的撄扰,而心神未曾有所疲困。通达天道,合于物德,斥退仁义,摈弃礼乐,至人的德心就能宁定了。”
其四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尿。”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言大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矣吾志,既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长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长杀,非长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今译
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天道,究竟何在?”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期待指实而后认可。”
庄子说:“在于蝼蛄、蚂蚁。”
东郭子问:“为何如此卑下?”
庄子说:“在于稊米、稗草。”
东郭子问:“为何愈加卑下?”
庄子说:“在于瓦片、砖头。”
东郭子问:“为何更为卑下?”
庄子说:“在于粪便、尿水。”
东郭子闭口不应。
庄子说:“夫子之问,原本未及本质。市场小吏正获询问屠夫猪的肥瘦,屠夫捏捏猪脚,因为越近猪脚越能比况肥瘦。除非你不要我指实,否则无法逃离具体之物。至道既在这些小物,那么大物更是如此。周、遍、咸三名,名相虽异实质却同,所指之义实一。尝试共同遨游于无何有之宫,齐同综合万物而论,不能终结穷尽天道吧?只能共同无为吧?只能淡泊而寂静吧?只能淡漠而清虚吧?只能调和而闲适吧?寂寥啊吾人的心志,已经前往,却不知至于何处;去而复来,又不知止于何处。吾人已往又来,却不知天道终极,只能彷徨于广漠之野。大知入于无何有之宫,也不知天道终极。驾驭万物的天道,与万物没有界限;而万物各有界限,正是万物的界限。无限天道的界限,是在有限万物之中呈现其无限,就是说呈现于万物的盈亏生杀。万物的盈亏,并非天道自身的盈亏;万物的生杀,并非天道自身的生杀;万物的本末,并非天道自身的本末;万物的积散,并非天道自身的积散。”
三 外篇“道体”论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徜徉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今译
舜问丞说:“天道可以得到并拥有吗?”
丞说:“你的身形也非你拥有,你如何得到并拥有天道?”
舜说:“我的身形非我拥有,归谁拥有呢?”
丞说:“你的身形只是天地委托的物形。生命非你拥有,你的生命只是天地委托的和气。德性天命非你拥有,你的德性天命只是天地委托的顺化;子孙非你拥有,你的子孙只是天地委托的蜕皮。所以你欲行不知当往何处,欲居不知当留何地,欲食不知当求何味,你只是天地之间的徜徉之气,又怎能得到并拥有天道呢?”
其二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斋戒,疏瀹尔心,澡雪尔精神,掊击尔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五藏宁,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欤?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已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若山,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遗。则君子之道,彼其外欤?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欤?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返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袠。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至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今译
孔子问老聃说:“今天安闲,请问至道?”
老聃说:“你先斋戒,漱洗你的德心,澡雪你的精神,击溃你的心知。道,幽冥晦藏而难以言说啊!我将为你言说概略:昭明之物生于幽冥之道,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道,人的精神同样生于天道。有形万物之本生于元气之精,而后万物以不同形状相互衍生,所以九窍之物胎生,八窍之物卵生。天道来无形迹,去无际崖,出入无门居处无房,四通八达博大堂皇。顺应天道之人,五藏安宁,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运用德心不会疲劳,因应外物不囿一方。苍天不得道施之德不能高远,大地不得道施之德不能广袤,日月不得道施之德不能运行,万物不得道施之德不能昌盛,这些岂非天道之显征?博学者未必有真知,善辩者未必有智慧,圣人早已裁断了。人为增益不能使之增益,人为减损不能使之减损的,就是圣人保有的天道。渊深啊天道如海,巍然啊天道如山,终结以后又重新开始,运载万物却不遗一物。那么君子之道,怎能在于彼道之外呢?万物都往彼取资却永不匮乏,这才是至道吧?
“中国有人,负阴抱阳,处于天地之间,只是暂寄人形,终将返归本宗。以本宗之道观之,生命,仅是无言天道噫吐元气所成之物;虽有长寿早夭,相差又有多少?说起来只有须臾之别。何足以议论唐尧、夏桀的是非?树果、地瓜各有其理,人伦之理尽管繁难,无非长幼相齿之序。圣人遭遇外境不违长幼相齿之序,他人违过也不泥守年齿须臾之别。调适自己而因应外境,必须因循真德;匹偶万物而因应外境,必须顺应天道;天帝凭此而兴,人王凭此而起。
“人生天地之间,如若白驹跃过缝隙,一闪而过罢了。万物注然勃然地兴起,无不出于天道;万物油然漻然地迁化,无不返入天道;已然物化而生,又将物化而死。生物哀伤其死,人类悲苦其亡;其实死亡解脱了他们的天然皮囊,堕除了他们的天然禁锢。纷纭宛转,魂魄即将往归,身形跟从往归,不是大归吗?从无形之气至于有形之物,再从有形之物至于无形之气,这是至人同知的至理。以为洞观死生并非达至天道的要务,这是众人同持的妄论。至人已达至境所以从不妄论,众人妄论所以未达至境。明确的断见没有价值,雄辩的言语不如沉默。道不可闻,有闻不如塞耳,这才是大有所得。”
其三
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
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
曰:“有。”
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仰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知之不知乎?”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今译
泰清问无穷说:“你知道吗?”
无穷说:“我不知。”
又问无为。
无为说:“我知道。”
问:“你的知道,可有路径?”
说:“有。”
问:“路径如何?”
无为说:“我知道可以使人高贵,可以使人低贱,可以使人自我约束,可以使人自我散漫。这是我用于知晓天道的路径。”
泰清以无为之言请教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知,与无为的知,谁是谁非呢?”
无始说:“自知无知的人深遂,自矜有知的人浅陋;自知无知的人在道之内,自矜有知的人在道之外。”
于是泰清仰天叹息说:“自知无知方为真知吗?自矜有知实为不知吗?谁能知晓自知无知方为真知、自矜有知实为无知呢?”
无始说:“道不可闻,可闻之道必非真道;道不可见,可见之道必非真道;道不可言,可言之道必非真道。谁能知晓形塑有形万物的道体是无形的呢?道体不当求诸名相。”
无始又说:“有人询问道体而予回应之人,不知道体;询问道体之人,也未得闻道术。道体不可询问,询问不可回应。不可询问却询问,这是叩问虚空;不可回应却回应,这是内心没有道术。内心没有道术,却应待叩问虚空,如此之人,外不能观照宇宙表象,内不能知解太初之道,因此不能越过昆仑之巅,遑论神游太虚之境。”
四 内篇“道术”九阶
今译
女偊说:“我得闻于辗转钞写的至文,辗转钞写的至文得闻于络绎口诵的至言,络绎口诵的至言得闻于亲见征象的澄明,亲见征象的澄明得闻于亲闻天籁的默许,亲闻天籁的默许得闻于必需躬行的力役,必需躬行的力役得闻于世代相传的歌谣,世代相传的歌谣得闻于玄幽冥漠的浑沌,玄幽冥漠的浑沌得闻于参合浑沌的寥一,参合浑沌的寥一得闻于宇宙之始的道无。”
五 外篇“道术”九阶
今译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綦说:“自从我得闻夫子教诲,一年由文返野,二年顺从内德,三年与道相通,四年与物齐同,五年众人来亲,六年鬼神来舍,七年天然有成,八年不知死生,九年达道大妙。”
其二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