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1】第十名现象
(2011-06-17 13:01:43)分类: 寓言小品 |
第十名现象
张远山
长期担任小学毕业班班主任的周老师,花了十年时间,对685名毕业生的成长经历,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尖子学生,在升入初中和高中以后,往往成绩下滑,名次下降,甚至高考名落孙山。而小学阶段成绩居中的那些学生,往往在初高中阶段后来居上,超过小学时的尖子,走上社会后还大显身手。周老师把这一发现,称为“第十名现象”。
周老师反思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认为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关照”,削弱了学习的独立性,导致其中很多人淡出优秀行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较少受到老师关注,因此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强,后来居上的潜力更大。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学习心态较为健康。这是他们具有后劲、不断进步、成才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老师认为:“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十分力气得了九分收获与用五分力气得了八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这些都富于启发,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我对周老师的“发现”,颇有同感。老师和家长,常对处于两头的尖子和差生关注过度,干扰过多,剥夺了他们充分发展人格、充分开发智力的自由空间。许多学业有成者,都曾感谢父母的“不管”政策。而处在中间地带的“第十名”们,无意中得到了师长们的“不管”,既未受到过度重视,也未受到过度歧视,而是宝贵的“忽视”,使全面健康的自由发展有了可能。管得最少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很容易令人想起民主金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管得最少的政府,并非放任到无政府主义,而是倾全力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文化环境。管得最少的教育,同样并非放任学生自生自灭,而是倾全力创造一个崇尚知识、抵制愚昧、鼓励自由发展的宽松学习环境。
然而周老师在其“发现”之后得出的结论,我认为颇为可疑。因为在一个被政治强权过度干预和极度扭曲的教育制度下,在一个不鼓励高智的愚昧环境中,求知欲最强的学习尖子在“春风得意”的表面下,也是学习积极性受挫最强的人。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环境中,高智商者其实并不像周老师所说,必须用十分力气才能获得九分收获。他们更可能只用了五分力气就获得了九分乃至十分收获,而“第十名”们倒更可能用了十分力气才获得了七、八分收获。但是“第十名”们由于没受“重视”,一直能够不受干预地发展潜力。而尖子们由于受到“重视”,大量时间精力被强制性转移到其他方面,如官方的“组织培养”,家长的“望子成龙”等等。尖子们因层层加压而被强制转移的时间精力,可能超过了原本剩余的五分,达到了六分、七分乃至八分、九分,于是“逆转”现象就出现了:被高度重视的尖子们仅剩一、二分或三、四分时间精力用于学业,结果成绩下滑了。而不受重视的“第十名”们,继续把全部时间精力用于学业,结果后来居上了。“组织上、领导上的充分重视”,曾经毁掉了多少有才华的人?这种悲剧,在我们身边周围大量出现。
更为可疑的是周老师的评价尺度:来参加聚会的“三十二名同学当中,已有三名工程师,两名副教授,两名‘局级’,三名‘副局级’,四名公司经理……”,周老师不假思索地把工程师、教授、局长、经理视为成功者。这使他的研究成果仅仅成了一堆把人人皆知的社会现象加以简单量化的统计学数据,而没有任何反思深度。然而官本位的中国式成功,与真正的成功决非一回事。在畸型的不公平竞争环境中“劣选出”的工程师、教授、干部、经理中,有多少具有真才实学?以这样的“成功”来反思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若非隔靴搔痒,就是舍本逐末。
在当代中国的不公平竞争中,需要太多与真才实学无关的“公关”能力,在腐败堕落的精神病菌深入骨髓的当代中国,劣币驱逐良币已经不是特例,而是通例。当代中国的人才劣选制度,运用的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评价原则,最后中选的往往是毫无个性的庸才,即所谓“第十名”。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心高气傲,不愿借助“诗外功夫”和“盘外招”,所以尖子们即便没有江郎才尽,没有退步,也会在这种优败劣胜的畸型竞争中“淡出”,被“淘汰出局”。尖子们要争取不淡出,唯一的出路是向“第十名”们学习“诗外功夫”和“盘外招”,苦练“厚黑学”。
也许有人争辩说,你说的现象主要局限在成人世界,而与校门之内不甚相关,文不对题,不通世务。其实争辩者恰恰不通世务之至。以我十一年中学教师的切身体会,我知道校门之内决非清净世界,教师们也决非六根清净之辈,何况教师们也是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劣选出来的。而父母师长、成人世界中的荒谬现实,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污染学子们的纯洁心灵。因此学习尖子们的“退步”,也许是因为以尖子的聪明足以深知,在当代中国,要“成功”根本不必有真才实学,因此他的真才实学不必浪费在当工程师、教授、局长、经理上面,他的真才实学另有更好的用处,或是出国发展,或是在体制外自由发展。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培养目标是文化愚民和政治顺民,是奴才和没有个性的人,因此所有真正有才能、有尊严的人,肯定不适应这种教育。他们不符合这种教育制度的人才评价尺度,“淡出”成功者的行列,是决非偶然的必然。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教育评价尺度中,始终占据“尖子”位置(正如周老师颇为庆幸地提到的进入中学后依然没有“淡出”前十名的少数尖子),那么其纯真天性必被严重扭曲,人格尊严必然大大丧失,最后变成一个欺下媚上、毫无操守的庸才。这样的庸才,更容易成为工程师、教授、局长、经理,更容易成为“十大优秀青年”。这正是前一阵轰动一时的“教育学硕士愤然让儿子退学”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位教育学硕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成功”地培养为一个灵魂残缺、毫无尊严的庸才,宁愿他保持普通人的基本尊严,成为平凡的诚实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