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9】庄学分段年表
(2010-08-06 11:20:58)分类: 《庄子复原本注译》(庄学三书 |
庄学分段年表
张远山
一,庄前道家年表
老聃:道家始祖,春秋末期陈国人(约前580-约前480)。约长孔子(前551-前479)三十岁。其书今存,但非原貌。(见于《养生主》、《德充符》、《应帝王》、《寓言》、《田子方》、《知北游》、《庚桑楚》、《天下》、《天运》、《在宥》、《天道》、《泰初》。)
关尹:道家二祖,老聃弟子。春秋末期人,母邦不详。约与孔子年辈相当。《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久佚,今本为伪书。(见于《达生》、《天下》。)
列御寇:道家三祖,关尹弟子或再传弟子,战国初期郑国人(约前450-约前375)。《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久佚,今本为东晋张湛伪托编纂(杂取先秦旧籍)。(见于《逍遥游》、《应帝王》、《至乐》、《达生》、《让王》、《百里奚》。)
杨朱:道家四祖,老聃数传弟子。战国中期魏国人(约前395-约前335)。其书久佚。(见于《应帝王》、《寓言》、《山木》。)
子华子:道家五祖,当属杨朱弟子(约前380-约前320)。战国中期魏国人。其书久佚,《吕览》钞引六条。与庄同时略先,与庄关系不详。(见于《让王》、《则阳》。)
【说明】参看各篇注及《天下》附论。
二,庄周生平年表
前369年 庄子生于宋国蒙邑(宋君偃生年与庄子相当),时为宋辟公(桓侯)十二年。《庄子》佚文有“宋桓侯”。
前353年 庄子十七岁,齐威王僭称“王”。
前340年 庄子三十岁,宋人惠施出任魏相。庄子弟子蔺且约于此年前后,生于宋国。
前337年 庄子三十三岁,宋君偃逐兄(宋君剔成)篡位。庄子辞漆园吏,约在此后。
前335年 庄子三十五岁,魏惠王僭称“王”。庄子赴魏见魏惠王、惠施(《秋水》、佚文),必在此后。
前328年 庄子四十二岁,宋君偃僭称“王”。
前325年 庄子四十五岁,秦惠王、韩宣惠王僭称“王”。庄子贬斥“宋王”、“秦王”(《曹商》),必在此后。
前323年 庄子四十七岁,“合纵”创始人公孙衍主持魏惠王、赵武灵王、韩宣惠王、燕易王、中山王“五国相王”,相互承认僭称“王”。《史记·鲁世家》:“是时六国皆称王。”
前322年 庄子四十八岁,“连横”创始人秦相张仪游说魏惠王联秦攻齐。惠施罢相返宋,首次与庄子盘桓。“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庄子》佚文、《淮南子》),发生于惠施返宋之时。《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撰于庄惠首次盘桓之后。
前320年 庄子五十岁,庄子再传弟子魏牟约于此年前后,生于中山。
前319年 庄子五十一岁,魏惠王卒,魏襄王立。张仪罢相返秦。惠施离宋返魏,图谋复相失败。
前316年 庄子五十四岁,燕王哙禅位燕相子之,燕国大乱。
前313年 庄子五十七岁,孟轲(前372-前289)鼓动齐宣王伐燕,燕王哙、燕相子之皆死。“之、哙让而绝”(《秋水》)。
前311年 庄子五十九岁,燕昭王立,筑黄金台招贤,苏秦、乐毅、邹衍往燕。
前305年 庄子六十五岁,惠施在魏都大梁公布“历物”学说,天下辩者齐集大梁,韩人桓团、赵人公孙龙击败惠施(《惠施》)。“惠子(谓庄子)曰:‘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徐无鬼》)。中山公子魏牟崇信公孙(《列子·仲尼》)。惠施辩论失败返宋,再次与庄子盘桓。
前300年 庄子七十岁,惠施卒于宋,葬于宋(《徐无鬼》)。《齐物论》:“惠子之知几乎?故载之末年。”撰于此后。
前296年 庄子七十四岁,赵武灵王伐灭中山。中山公子魏牟流落江湖,“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巍阙之下”,问道于楚人詹何(《让王》)。后成庄子再传弟子,其师或即蔺且。
前288年 庄子八十二岁,秦昭王僭称“西帝”,齐湣王僭称“东帝”,月余迫于国际压力撤销。“鸡廱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管仲》)
前286年 庄子八十四岁,卒于宋国蒙邑,临终反对弟子对其厚葬(《曹商》、佚文)。遗著内篇七,一万三千余言。燕使苏秦唆使齐湣王伐灭宋,宋王偃卒于魏国温邑。
三,庄后魏牟年表
前284年 庄殁二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车裂燕使苏秦,自己逃至莒邑,被楚使淖齿所杀。
前266年 庄殁二十年,赵王何卒,谥惠文。《说剑》虚构庄子讽谏赵文王,必在此后。
前264年 庄殁二十二年,田齐第十二世齐王建即位。《胠箧》贬斥“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必在此后。
前260年 庄殁二十六年,弟子蔺且卒。遗著《寓言》、《山木》、《达生》、《至乐》、《曹商》等,阐释内篇义理,多述庄子生平。
前257年 庄殁二十九年,秦围邯郸失败。魏牟在秦,讽谏秦相范雎(《战国策》)。
前256年 庄殁三十年,魏牟离秦至赵,赵相赵胜迎之(《战国策》),面斥公孙龙(《秋水》)。秦昭王灭周,《盗跖》言及“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必在此后。
前245年 庄殁四十一年,赵悼襄王即位。魏牟过赵,讽谏赵悼襄王(《战国策》),必在此后。
前240年 庄殁四十六年,再传弟子魏牟卒。遗编《庄子》初始本,包括无一庄后史实的内篇七,多有庄后、蔺后史实的外篇二十二,总计二十九篇,五万余言。
四,魏牟版传播年表(魏后刘前)
前239年 魏殁一年,《吕览》成书,至少钞引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内篇五、外篇十二之三十九条。
前238年 魏殁二年,荀况卒于楚国兰陵,《荀子》至少钞引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内篇二、外篇六之十二条。
前233年 魏殁七年,韩非卒于秦国大狱,《韩非子》至少钞引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内篇四、外篇七之二十一条。
前227年 魏殁十三年,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失败。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新增之篇言及“荆轲”(《庄子》佚文),必在此后(当在秦灭之后的汉初)。
前221年 魏殁十九年,秦灭齐,秦王嬴政僭称“始皇帝”。
前219年 魏殁二十一年,秦始皇封禅。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新增之篇言及“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庄子》佚文),必在此后(当在秦灭之后的汉初)。
前212年 魏殁二十八年,秦始皇坑儒。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新增之篇言及被坑儒生“卢敖”(《庄子》佚文),必在此后(当在秦灭之后的汉初)。
前179年 魏殁六十一年,汉高祖刘邦幼子淮南王刘长之长子刘安出生。
前168年 魏殁七十二年,贾谊卒。所撰《吊屈原赋》、《鵩鸟赋》至少钞引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内篇三、外篇九之十五条,未引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新增二十三篇一字。刘安十二岁。
前167年 魏殁七十三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随葬魏牟版外篇《则阳》、《外物》、《让王》(1977年出土)。刘安十三岁。
前165年 魏殁七十五年,汝阴侯夏侯灶卒,下葬于湖北江陵张家山,随葬魏牟版外篇《盗跖》(1988年出土)。刘安十五岁。
前145年 魏殁九十五年,司马迁出生。刘安三十五岁。
前139年 魏殁一百零一年,刘安四十一岁,所著《淮南子》进呈汉武帝,《主术训》言及“素王”,承自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新外篇”《天道》。刘安编纂《庄子》大全本,当在此前。
前134年 魏殁一百零六年,董仲舒《天人三策》进呈汉武帝,言及“素王”。汉武帝采其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前130年 魏殁一百十年,韩婴卒。所著《韩诗外传》至少钞引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内篇二、外篇七之十四条,未引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新增二十三篇一字。韩著时间当早于刘安编纂《庄子》大全本。
前122年 魏殁一百十八年,刘安五十八岁,因汉武帝诬其谋反而被迫自杀。遗编《庄子》大全本,增补“新外篇六”,创设“杂篇十四”,附录“解说三”(又收入《淮南子外篇》),总计“五十二篇”(《汉书》)、“十余万言”(《史记》)。
五,刘安版传播年表(刘后郭前)
前90年 刘殁三十二年,司马迁卒。所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谓“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五十二篇之数),误以五十二篇均为庄撰。
前6年 刘殁一百十六年,刘向卒。所著《别录》谓“《庄子》五十二篇,宋之蒙人”,误以五十二篇均为庄撰。
23年 刘殁一百四十五年,刘歆卒。所著《七略》谓“《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误以庄子再传弟子魏牟先于庄子。
92年 刘殁二百十四年,班固卒。所著《汉书·古今人表》列“严周”(避东汉明帝刘庄讳)于“魏牟”之前,不误。《汉书·艺文志》钞引刘向《别录》“《庄子》五十二篇,宋之蒙人”,误以五十二篇均为庄撰;又钞引刘歆《七略》“《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误以庄子再传弟子魏牟先于庄子。
212年 刘殁三百三十四年,高诱卒。所著《吕览注》钞引刘向《别录》、班固《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宋之蒙人”,误以五十二篇均为庄撰。
272年 刘殁三百九十四年,向秀卒。崔譔、向秀各著《庄子注》,均选注刘安版大全本,“崔譔注内篇七,外篇二十,无杂篇;向秀注内篇七,外篇十九,亦无杂篇”(陆德明《庄子叙录》)。
306年 刘殁四百二十八年,司马彪卒。所著《庄子注》全注刘安版大全本五十二篇,分类篇目全同刘安版,孟氏《庄子注》亦然。均为“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陆德明《庄子叙录》)。
刘安版与郭象版并存六七百年,前者影响日微,后者影响日广。唐宋类书偶尔钞引刘安版被郭象所删的十九篇,成为后人辑佚之依据。唐宋以后三教合一,郭象版最终取代刘安版。刘安版彻底亡佚。
六,郭象版传播年表(郭象至今)
312年 刘殁四百三十四年,郭象卒。遗著郭象版《庄子》,对刘安版“以意去取”(陆序)、“裁取其长”(郭跋),删除“十分有三”(郭跋),仅剩“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比刘安版少十九篇:外篇四、杂篇十二、解说三。总计三十三篇,六万六千言。郭象版“杂篇十一”,仅有《说剑》、《渔父》原属刘安版杂篇,另外九篇原属魏牟版、刘安版外篇。郭象版外杂篇“新八篇”,由刘安版外杂篇“旧十六篇”拼接而成。篡改、妄断、反注,遍布全书。
郭象以后一千七百年的《庄子》注家,均以郭象版《庄子》为底本,大多盲信郭象版伪原文,盲从反庄学的郭象伪庄学,并且根据郭象反注,变本加厉地篡改、删除不合郭注的郭象版伪原文,乃至篡改郭象注文,为庄义、郭义之全面对立弥缝。
(选自拙著《庄子复原本注译》附录)